《东亚变迁与周边世界》-pdf,txt,mobi,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为阅读而创,为热爱分享,每天早8点,阅读者的橙C早餐。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首页回复书名或者编号564,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近代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东亚及其周边世界发生着巨大变化,经历了列强入侵、民族独立、社会转型、国家发展等历史变迁,与其过去的面貌迥然有别,始终为学界所关注,成为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主题。本书为中国和马来西亚学者相关学术讨论的研究结集,所收文章主题多样,既有对中国、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和马来半岛历史的研究,也有对中马建交以来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东亚及其周边世界国际关系、历史写作理论问题的讨论,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反映出中马两国学者对相关主题的学术耕耘,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现有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作者简介】
汪朝光,男,出生于1958年10月,江苏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副会长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挪威卑尔根大学、日本中央大学访问学者。先后在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政治史、专门史。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权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有《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中华民国史》(第4、11卷,中华书局,2011)、《和与战的抉择:战后国民党的东北决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等。
【图书目录】
封面
前折页
书名页
前言
目录
半藤一利的昭和史叙事评析
一战期间原敬的对华政策与“南北妥协论”
鸦片战争后日本知识分子的世界认识
书籍环流与知识转型
从中日之间国书称谓看日本自我意识的变化
东亚王权与祭礼:明代嘉靖“大礼议”与朝鲜王朝之回应
1919:中韩反帝反殖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亚洲领袖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回应
17世纪末从福建漳泉移居马六甲的华人领袖事迹考
马来西亚雪兰莪滨海区潮州人移殖史
多重认同与族群边界:马来亚柔佛州新山华人祖籍地意识的变迁(1861—1942)
“我方的历史”:马来西亚华人的自传和回忆录
马来西亚华人与巫统(马来)政权之关系嬗变(1957—2013)
马来西亚华人民间文学采集的危机与难题
马来西亚与中国经贸关系的新定位
“马来世界”研究综述
梯航万里达天京:清代越南朝贡使团经行路线探析
20世纪越南汉文史籍拉丁国语字翻译研究
俄藏清代稿抄本《罗西亚国史》考
齐思和的中国史博士论文与哈佛大学的美国史学术传统
如何书写全球史学史
版权页
后折页
封底
【前言试读】
前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以“东亚变迁与周边世界”为主题的相关研究论文的结集。
从历史角度观察,中国向为东亚世界的中心国家,而又与东亚及其周边各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代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国和东亚及其周边世界,也都自主或不自主地发生着巨大变化,经历了列强入侵、民族独立、社会转型、国家发展等历史变迁,与其过去的面貌炯然有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和东亚的变迁与周边世界的关系,始终是治中国史、东亚史、亚洲史乃至世界史的学者们关注的主题,并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世界历史研究所一向关注东亚史研究,近年来更着力推动东亚史以及相关的东南亚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史研究的深入开展。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历史研究所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都致力于推动学术合作的展开和学术交流的深化。为此,2018年12月,由世界历史研究所和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和中华研究中心合作主办的“中国和东亚的变迁与周边世界国际研讨会”在吉隆坡拉曼大学举行,来自世界历史研究所和拉曼大学以及马来西亚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这本论文集的主要部分,便是这次研讨会的论文结集。这本论文集还收入了几篇原拟参加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学术讨论会而又因故未参加者发表的论文,也都与“东亚变迁与周边世界”的主题相关,现收入本论文集,以补其未能参加讨论会报告之遗憾。
收入这本论文集的论文,主题多样,异彩纷呈,其中既有对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历史的研究,也有对马来半岛和马来西亚历史的研究,还有对中马建交以来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东亚及其周边世界国际关系、历史写作理论问题的讨论,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反映出中马两国学者对相关主题的学术耕耘,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现有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相信其结集出版后,将成为学界未来对相关主题研究的新开端和新基础。这本论文集中的各篇论文,代表的是各位作者研究的心得,而且部分论文在收入本文集前已经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文责自负,我们只在编辑过程中,做了必要的资料核对、文字订正等技术性处理。这本论文集的出版得到提供论文的中国和马来西亚学者,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及其中华研究院和中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我们谨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在这本论文集的编辑过程中,正值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世界历史研究所成为中国历史研究院的组成单位之一,各项改制调整工作任务繁多,但世界历史研究所综合处的任灵兰、刘巍、陆晓芳、马渝燕、张然、孙洁、陈蓉等,仍不辞辛劳,担任许多相关工作,保证了全书的质量,也体现了尽职尽责的精神与担当。
这本论文集的出版,并不表示相关研究的结束,而表示着新的研究的开始。随着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世界历史研究所组建了日本和东亚史研究室、西亚南亚史研究室、太平洋和太平洋国家史研究室、“一带一路”史研究室。这些研究室的研究方向都与“东亚变迁与周边世界”的主题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今后我们仍将加强相关研究,并与中外学界同仁共同努力,推动学术研究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汪朝光
2020年10月于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新址
【精彩书摘】
马来西亚雪兰莪滨海区潮州人移殖史[1]
徐威雄[2]
近代中国闽粤居民移居南洋,向来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只是对于移居过程的具体情况,仍可深入讨论。本文尝试以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滨海区的潮州人为考察对象,较为细致地窥探潮人移殖海外的历史经验与形态。
英属殖民地马来半岛是潮州人主要落脚地之一,其移居背景和途径与其他方言群大同小异,但在某些地方又形成了自身特色。[3]在马来半岛,潮籍方言群主要聚集在北部的槟城、吉打等地,中部地区的雪兰莪(包括吉隆坡,下同)[4]潮籍人口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吉隆坡,次之为巴生及沿岸滨海区渔村聚落。本文研究范围主要聚焦在巴生及滨海地区一带。
雪兰莪是位于马来半岛中部地区的重要州属,其西面靠马六甲海峡,境内的巴生河谷(Klang Valley)盛产锡米,为仅次于霹雳州近打谷的第二大锡矿区。巴生谷由巴生河贯穿东西,连接起吉隆坡与巴生两大都市。巴生(Klang)是全国第一大港,吉隆坡则是国家首都。西部海岸绵延,除巴生这个港城外,由北而南散布着不少市镇与渔村,巴生港外有一小岛叫吉胆岛(Puala Ketam),与潮州人的移殖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在马来亚半岛的开发史中,巴生河谷的开发相对略晚,华人之移殖此地,也相对较迟于北马与南马各地。巴生河流是雪兰莪历史的源头与命脉。19世纪中叶锡矿的发掘,推动了华人蜂拥进入巴生河谷,最先到的是客籍矿工,随后闽粤琼潮等籍也竞相涌入。华人最早聚集在吉隆坡,而后扩散至巴生滨海区一带。潮州人在整个雪兰莪华人人口中虽然占少数,但就其移居历史的特色,以及在沿海开发与货殖民生上的贡献,都是雪兰莪历史所无法忽略的篇章。
雪兰莪的潮州人有两大特点,一是沿着海岸线聚集成一条潮州渔村链带;二是主要从事渔业以及经营米粮杂货生意。这两点构成了有别于其他籍贯的族群特色。雪潮(即雪兰莪潮州人的简称,下同)的历史书写原是相当大的空白,数年前华社研究中心与雪隆潮州会馆合作,开启了初步的探索,并出版了《海滨潮乡——雪隆潮州人研究》[5],可说是近年来大马华人史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文在这个研究基础上做进一步探索与梳理。本文的内容,主要是将雪兰莪海岸线做一整体考察,来探讨潮人迁移历史及“潮人滨海世界”的形成。至于各地潮人聚落开发的具体历史,因《海滨潮乡》已做了初步梳理,本文不再着墨讨论,只概述一些简单的背景。[6]
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在公众号后台回复564或书名,会自动弹出下载地址,即可一键免费下载电子版学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