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传》-pdf,txt,mobi,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为阅读而创,为热爱分享,每天早8点,阅读者的橙C早餐。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首页回复书名或者编号762,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编辑推荐】
★ 一次对俄国文学巨匠生平和作品的探索之旅
★ 再现了陀氏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坎坷的一生
★ 古斯基是德国陀氏研究的权威,本书是25年以来德语文学界的第一部陀氏传记
【内容简介】
这部传记作品是25年以来德语文学界的第一部陀氏传记。在书中,他生动地描述了作家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坎坷的一生:27岁因涉嫌政治被捕,在临刑前最后一刻被赦,侥幸拣回了性命;在流放西伯利亚10年后浴血重生,重新返回文坛;为躲避债主的纠缠逃往国外,因生活窘迫而染上赌瘾。古斯基用流畅的文字,回顾了陀氏从反叛到反动的政治立场变迁,以及为了靠写作谋生而付出的无数心血。陀氏小说中那些充满张力的画面以及对人性的不断拷问,都在这部新传中通过作者的传神之笔,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作者简介】
安德里亚斯·古斯基是瑞士巴塞尔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系教授,德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权威专家,曾撰写过多部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专著。
强朝晖,职业译者,译有《中国与世界社会》《世界的演变》(合译)《中国革命》等。
【图书目录】
封面
版权信息
前折页
人物档案馆丛书序
文前辅文
前言
引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旅”
边界
第一章 起步与受挫(1821~1849)
莫斯科的童年时光
求学生涯
走上文坛
声名鹊起:《穷人》
批评与伤害
该以什么方式写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
帝国的反击
“重生”
第二章 第一次流亡:西伯利亚(1850~1859)
死屋岁月
列兵陀思妥耶夫斯基
艰难的回归
第三章 文学上的新生(1860~1867)
新的起点
重返文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东山再起:《死屋手记》
动荡的年代
欧洲:进步的象征
新一轮危机
烦恼的婚外情
1864——灾难之年
哈姆雷特,一只受辱的老鼠:《地下室手记》
冒险的计划
鲁列滕堡的豪赌:《赌徒》
分裂:《罪与罚》
重获自由
第四章 第二次流亡:欧洲(1867~1871)
情非所愿的旅行者
工作还是赌博?
日内瓦,“令人厌恶的共和国”
俄国的基督:《白痴》
意大利和德累斯顿:《永远的丈夫》
斯拉夫派道路
在欧洲的最后岁月:治愈赌瘾
《群魔》:一出魔鬼的歌舞剧
第五章 回归之路(1871~1876)
返回俄国
一个资产阶级分子的成长与失败史:《少年》
“矛盾百出,如群蜂乱舞”:《作家日记》
第六章 巅峰时刻(1876~1881)
土地与孩子—新的责任—从刑场到大理石宫
一座纪念牌,两位预言家——1880年普希金雕像揭幕典礼
文学遗产:《卡拉马佐夫兄弟》
去世与封圣
参考文献
插图版权说明
人名索引
后折页
封底
【媒体评论】
安德里亚斯•古斯基的陀氏传是一部杰出的传记作品。他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及其现象级作品进行了梳理,并在文字中将叙述与分析融为一体,既有学术上的严谨性,又通俗易懂。——约瑟夫•魏斯布罗德(Joseph Weisbrod),《莱茵内卡报》
一部洋溢着学术精神的优秀传记,手法不拘一格,语言流畅易读。——卡尔海因茨•卡斯佩尔,(Karlheinz Kasper)《新德意志报》
古斯基的陀氏传以细腻而审慎的笔触,描绘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是一部精彩生动、极富可读性的佳作。
——卡拉•希尔舍尔(Karla Hielscher),德意志广播电台,2018年7月2日
古斯基在这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传记作品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极具人格魅力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形象。
——克劳斯•弗里德里希(Klaus Friedrich), 《阅读艺术》,2018年2月
安德里亚斯•古斯基用堪称典范的手法,完成了一次对俄国文学巨匠生平和作品的探索之旅。
——萨比娜•迈耶•祖尔(Sabine Meier Zur),《新苏黎世报》,2018年6月24日
德国优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专家之一。
——奥地利广播电台,2018年5月27日
安德里亚斯•古斯基这部陀氏新传既全面又深刻,语言简洁流畅,令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布莉吉特•冯•卡恩(Brigitte van Kann),西德广播公司第三频道,2018年5月11日
在充满悲情的德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语文学研究的悠久传统中,古斯基这部传记是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不俗之作。
——乌尔里希•M•施密特,《新苏黎世报》,2018年4月25日
古斯基在生平叙述与作品分析之间找到了可贵的平衡,他对史料的轻松驾驭以及高超的叙事技巧,令读者从中受益无穷。
——乔治•莱斯腾(Georg Leisten),《西南新闻报》,2018年4月20日
【前言试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危机”作家。这不单单是指其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同时也包括他的作品被世人接受的社会背景。在德国,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早受到关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正如爱德华·图尔内森(Eduard Thurneysen)所言,那些初次读到他的作品的人,会感觉眼前“突然冒出了一片荒野”,仿佛瞬间被带到了“已知人类世界的最后一道边界”之外。在战争刚刚结束时,没有人能够预见,再过短短二十年,这场疯狂将以更恐怖的方式再度重演。同样,也没有人能够料到,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早已成为历史时,战后世界秩序会随着21世纪的到来重新陷入混乱,其疯狂程度远远超出了世人的想象。当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文学形式描写了19世纪俄国和欧洲经历的种种危机,今天,他的作品却依然会触痛(后)现代世界那些尚未愈合的伤口:科学与信仰、肉体与心灵、个体与社会、社会与共同体、民族与跨民族身份认同等,而这些,不过只是众多矛盾关系当中的几个例子而已。对今天人类所处的危机环境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仍然恰逢其时。否则我们该如何解释,为什么斯薇特拉娜·盖耶尔(Swetlana Geier)重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会在德国如此广受关注,为什么柏林人民剧院的导演弗兰克·卡斯托夫(Frank Castorf)会把几乎所有陀氏作品都搬上戏剧舞台,而他的众多同行也都在效仿这一做法。
正是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21世纪的今天丝毫没有过时,所以我才斗胆尝试通过本书,以作家所处的时代为背景,对其人其作做出新的诠释。在书中,作家的“私人生活”没有被看作“作品之外、可悲却又无法忽略的一堆累赘”,就像德国著名陀氏传记作家卡尔·诺策尔(Karl Nötzel)所做的那样,而更多是被当作整个叙述的核心。除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人发展经历,书中特别强调的还有其创作的物质条件:他对作家身份的自我认知,在俄国图书市场上所处的位置,为赢得读者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在文坛和“权力场”(皮埃尔·布迪厄语)所扮演的角色,作为民族“预言家”的重要地位等。
【精彩书摘】
莫斯科的童年时光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孩童总是扮演着核心角色,然而对于自己的童年经历,作家却总是讳莫如深。其实不只是童年,但凡涉及个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向不愿多谈。另一位大作家托尔斯泰则不然。后者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向自己和他人,甚至在整个世界面前进行自我剖析。单是他写下的日记,就有厚厚几大卷。与笔下的许多主人公相反,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暴露自己的内心十分反感。除了少数亲朋至交,他对写信这件事也从不热衷。他曾经开玩笑地讲,如果有一天下地狱,他多半会因为罪孽被判罚每天写十封信。
我们对作家童年的大部分了解,都是来自其胞弟安德烈的回忆。甚至对自己的身世来历,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没有特别的兴趣。直到作家去世后,他的遗孀安娜·格里戈利耶芙娜(Anna Grigorjewna)才对夫家的族谱做了详细考证。据其所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系一脉源于贵族世家,16世纪初,该家族得到了一个名为陀思妥耶沃的村庄作为封地,地点在当时的立陶宛大公国,离布列斯特城(Brest)不远。于是,接下来的一代人便把这个村庄的名字变成了家族姓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族由此诞生。据记载,16世纪时,曾有一位“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先生”在安德烈·库尔布斯基亲王(Fürst Fjodor Dostojewskij)麾下效力。库尔布斯基亲王曾是伊凡四世(“雷帝”)的密友,后与沙皇反目,逃到了立陶宛。正是从这时候起,这位陀思妥耶夫斯基先生成了亲王的法律顾问。进入17世纪后,有关立陶宛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族的记载逐渐消失。直到18世纪中叶,这个姓氏才在当时隶属波兰的乌克兰西北部重新出现。从家谱上看,信息记录较完整的是安德烈·格里戈利耶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Andrej Grigorjewitsch Dostojewskij),即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祖父(据推测生于1756年)。
1782年,安德烈·陀思妥耶夫斯基受职东仪天主教会祭司。在第二次瓜分波兰(1793年)、其所在村庄划归俄国后,老陀思妥耶夫斯基转信俄罗斯东正教,并打算让1785年出生的长子米哈伊尔进入教会做一名修士。但是,1809年从乌克兰沙尔霍罗德-尼古拉耶夫神学院毕业后,米哈伊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却毅然决定前往莫斯科,到专门培养军医的帝国外科医学院求学。在这位胸怀抱负的年轻人眼里,当一名军医显然要比在乡间做一辈子修士更有前途。当拿破仑军队于1812年8月攻占斯摩棱斯克,战火逐渐向旧都莫斯科逼近时,医学院被迫转移,搬到了莫斯科以东的后方。在1812年9月给俄方造成空前伤亡的博罗金诺战役期间,以及因尸体无法及时掩埋而引发大规模瘟疫后,医学院的师生也全员出动,加入救护工作中。直到拿破仑大军撤退后,米哈伊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才得以继续学业,并于1813年成为博罗金诺步兵团的团部军医。1818年,米哈伊尔被任命为莫斯科列福尔托沃军医院的上尉军医,一年后被提拔为中校医师,年俸六百卢布。
1820年,时年三十一岁的米哈伊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军医院的小教堂里迎娶了比自己小十岁的新娘玛丽娅·费奥多罗芙娜·涅恰耶娃(Maria Fjodorowna Netschajewa)。玛丽娅的父亲费奥多尔·蒂莫菲耶维奇·涅恰耶夫(Fjodor Timofejewitsch Netschajew)是卡卢加(Kaluga)的一位富商,祖上历代经营布匹生意。1812年莫斯科大火后,原本兴旺的生意日渐冷清,家境从此破败。玛丽娅的母亲瓦尔瓦拉·米哈伊洛夫娜·科特尔尼茨卡娅(Warwara Michajlowna Kotelnizkaja)是牧师的女儿,她的父亲毕业于著名学府莫斯科斯拉夫-希腊-拉丁语学院,在1755年莫斯科大学创立前,这是俄国首屈一指的教育机构。作为教会印刷所的一名校对员,他整天和莫斯科知识界人士打交道。他的儿子瓦西里,也就是玛丽娅的舅舅,是一位教授,曾在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担任讲师,既是医学史专家,也是一位历史学领域的通才。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家来说,瓦西里·科特尔尼茨基(Wassilij Kotelnizkij)是全家人的骄傲,身为政府顾问,他总是身着制服,头戴插着羽毛的三角帽,出行有豪华马车接送。每隔一个月,没有子嗣的科特尔尼茨基夫妇都会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家串门喝茶,到了复活节的时候,还经常邀请陀思妥耶夫斯基家三个年龄较大的男孩到他们位于斯摩棱斯克广场的小木屋做客。每年元旦——这天恰巧是瓦西里·科特尔尼茨基的命名日——医学系的师生都会在这里齐聚一堂,欢度新年。
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在公众号后台回复762或书名,会自动弹出下载地址,即可一键免费下载电子版学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