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7《这里是中国》-pdf,txt,mobi,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为阅读而创,为热爱分享,每天早8点,阅读者的橙C早餐。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首页回复书名或者编号D035,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编辑推荐】
典藏级国民地理书 阅尽中国,每一寸都是挚爱 人民网、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星球研究所联合出品 人民日报社、中国科协官方认证 “年度十大科普自媒体”星球研究所,携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带来18个关于中国的独特话题,365张代表性高清摄影作品 ① 大格局、大创意、大手笔,一部全视野中国地理科普著作,重新发现中国之美。 ② 一本书打开未知中国,足不出户,一起探索雪山、江河、城市,人间。
【媒体评论】
《这里是中国》实有一书在手,通晓天下之感,这是一部别具风格的人文地理和百科全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长 刘嘉麒
这不仅仅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科普图书,它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崔鹏
这本书中的遥感图像、摄影作品等都美得让人震撼。
——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贾海峰
站在中国,由此建立时空思维,感悟天地人之伟大!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 周尚意
《这里是中国》展现了中国地理多元的自然、多彩的世界和多样的人文,是一个大格局、大创意、大手笔,同时又精细入微、纤毫毕现,像一幅幅工笔画,让我们看到一个令世人称奇、国人自信的美丽中国。
——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总编辑 刘汉俊
【内容简介】
这本书集结星球研究所近3年来中国主题文章的精华,按照中国地势三级阶梯顺序,呈现出荒原到人间的变化,全书收录300余张精致摄影作品,涵盖诗词、动植物、人文等丰富内容,以广阔的地理视角和宏大的时间尺度,重新解读中国故事。 以18 个关于中国的独特话题,365 张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高清摄影作品,串联起中国的地理科普和人文故事。了解中国在时间长河中的起源和变迁、生命和文明的孕育及成长。
【作者简介】
星球研究所成立于 2016年,是一家专业的地理科普传播机构,专注于探索世界,解构世界万物,用地理的视角来认知世界和人类自己,现已产出多篇现象级爆文。2018 年,星球研究所被人民日报社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中国十大科普自媒体”。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CSTP) 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下属机构,成立于 1990 年 3 月,由全国从事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和其他工作者组成,是我国发展青藏高原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力量。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成立以来,积极开展青藏科考的科研交流、搭建科研平台和科普宣传,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书目录】
版权信息
推荐序 中国需要好的地理科普
序 可以实现的理想
中国从哪里来?
第一级阶梯
可可西里:中国最伟大的荒野
阿里:荒野文明
横断山:中国极致风光最密集的山脉
九寨沟:毁灭与创造
四姑娘山:冰与岩之歌
第二级阶梯
伊犁:遥远西部的一个角落
罗布泊:楼兰生死五千年
甘肃:愈多元愈美丽
西安:鲜衣怒马一千年
成都:烟火人间三千年
梵净山:红尘孤岛
第三级阶梯
河南:造山、造水、造中华
浙江:无敌生产力
福建:开拓者传奇
青岛:一部城市美学史
江南:江河湖海的盛宴
什么是中国
参考文献
【前言试读】
中国需要好的地理科普
作为一名地理科研工作者,我对地理科普作品总是既充满期待,又格外苛刻的。《这里是中国》的问世,无疑是让人欣喜的。
《这里是中国》是由地理科普团队—星球研究所和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合作创作的。这是双方合作的第一本科普图书,开篇文章《中国从哪里来?》就是双方合作打磨的结果。
中国科学院对青藏高原的探索和研究,贯穿了1949年以来的大半个世纪。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成立科考队,拉开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序幕。彼时,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也参与了这个项目。这次科考持续二十多年,也正是通过这一项目,我们建立了对青藏高原的系统认知。半个世纪过去了,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作为国家战略任务再次被启动。
2018年,适逢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一周年,以首期科考成果汇报为契机,就有了我们与星球研究所的合作,有了《中国从哪里来?》这篇科普作品。文章写得深入简出,不仅概括了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的地理、地貌和气候格局的影响,“碰出一个大中国”这样简短有力的总结,更是深刻解读了青藏高原隆升所造成的“链式影响”。这篇文章一经发布,便在微信朋友圈等各类网络平台刷屏。许多人正是通过这篇“网络爆文”才知道了青藏高原对中国的意义。
从地理的视角探索中国,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中国地域广大,景观丰富,拥有冰川、湖泊、河流、海洋、黄土、岩溶等多种地貌类型。同时,中国大地上的人类活动也是广泛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人群都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并创造出中华文明。所有这些都是今天中国的组成部分。通过好的地理科普作品,激起大众对中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激发大众的自豪感,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理解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为当下和未来负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且难得的事。
作为科普,它必然要以科学理论知识为基础,要实事求是。这就要求科普创作者阅读大量科研著作、论文,同时拥有很高的判断能力,能从众多晦涩的学术文章中汲取经验,厘清思路,找足证据。只有这样的科普文章,才能经得起检验。
另外,科普不是简单地罗列或转述科学知识,它需要与大众生活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无限创造力,让知识变得有趣。否则,科普就变成了科学新闻,抑或是古板的说教,少有人问津。这样也就失去了科普本该具有的传播力。
星球研究所就是一个很优秀的科普团队。每篇文章的创作,都要精心打磨将近二十天,甚至一两个月。他们把科普当作学术论文来完成,这股劲头令人欣赏。这也就是第二次青藏科考队从星球研究所成立之始便与他们密切合作的原因。
地理科普首先需要科学性,也需要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审美层面的。地理学天生具有审美的特性。但无论是景观的美,还是环境的美,都需要仔细观察、发现。对于一些普通读者而言,他们往往是先被美丽的照片打动,进而渴望前往照片所在地,抑或是渴望了解美景形成的原因。这一点,星球研究所无疑做得很好。他们的文章有大量精美的照片和地图。这能很快抓住大众的视线,吸引他们成为粉丝,进而让他们对科普文章产生兴趣。
二是想象力层面的。美国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杰·古尔德曾说:“科学并不是无情地探讨客观信息,科学是一种创造性的人类活动,天才的科学家更像艺术家……”无论是科学,还是科普,都需要像艺术家一样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需要新旧理念的碰撞,也需要不同领域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擦出思想的火花,作品才会有趣,才会受人喜爱。在这一方面,星球研究所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地理科普行业中的佼佼者了。他们文章的内容大多是多学科的综合,文章架构的不同组成部分都是充满联系的,这显然需要充足的想象力才可以实现。此外,他们总能找到很多精妙的比喻,或是用一些示意图片,将原本深奥晦涩的理论一语道破,让人回味无穷。
当然,地理科普还需要理想。不仅是科研需要理想,尤其是在中国,科普更需要理想。由于起步晚,中国科普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环境。我们需要一批有专业背景,同时又具有艺术性、懂得大众传播的科普创作者。要不断坚持,不断创作。这一过程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理想往往是坚持下去的动力。
科普和科研可以通力合作,一起创造出精彩的地理科普作品。《这里是中国》就是一个好的范例。期望未来有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品不断涌现,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地理。
姚檀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
可以实现的理想
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
有一天,要将中国的雪山看遍。
有一天,要将中国的江河看遍。
有一天,要将中国的城市看遍。
……
不仅仅是看遍,我更希望能认知它们,同时能将这种认知转化为文字,让更多人喜爱它们。当我将这个梦想与别人分享时,许多人告诉我,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中国太大了。
是的,中国很大。但是,再庞大、再复杂的事物不也是由无数个细小的单元组成的吗?大中国不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单元吗?
地理就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从陆地地貌类型上讲,它可以划分为33%的山地、26%的高原、19%的盆地、10%的丘陵和12%的平原。
从行政区划上讲,它可以划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334个地级行政区、2851个县级行政区、39888个乡镇级行政区。
从土地利用类型上讲,它可以划分为38亿亩林地、33亿亩草地、20亿亩耕地、4.7亿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0.55亿亩交通运输用地等。其中,0.55亿亩交通运输用地又可以划分为13万千米的铁路、484万千米的公路、100万座桥梁……
我的脚步未必能触及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但可以划分的地理单元,让我找到了另一种阅尽中国的方方面面的希望。我只需要像蚂蚁搬家一样,一个地理单元接一个地理单元地进行分析解构,一篇文章接着一篇文章地创作。当然,即便如此,这也不是我一个人有限的一生能完成的事。于是,就有了一群极致世界的探索者来共同完成这个梦想。
从此,梦想变成了理想。
在理想的驱动下,我们不再追求一时应景的“快文”,而是创作有体系、有沉淀、有价值的好作品,即便历经岁月,仍然不失光彩。我们夜以继日地探索,日以继夜地创作,将我们对中国的认知传递给更多的人群,也传递探索的力量。
最终,这些努力将汇集成为一本关于中国地理的百科全书。这真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现在,历时三年,我们终于可以将这本百科全书的初步成果呈现给大家—《这里是中国》。它集结了星球研究所目前中国主题文章的精华。
从章节排列上,我们采取了“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划分方式。不仅因为这是中国地势的大格局,更因为,今天中国的地理环境从第一级阶梯到第三级阶梯,整体呈现出一种从荒原到人间的变化。我们也希望借此能带领读者体会中国人与中国这片土地的相互作用。
在视觉上,为了追求最佳的阅读体验,我们的地图师和设计师为此付出超过了1000小时,为每一篇文章重新制作地图。摄影作品从初选,到优化,再到定稿,也是反复打磨。在这个过程中,摄影师们不厌其烦地配合我们挑选作品,甚至专程重新拍摄图片,最终才得以将191位摄影师的365幅作品奉献给各位读者。
但是也不得不说,作为我们“阅尽中国”的第一步,这本书还只是个开始,它无法涵盖中国所有山川、地区。它更像一个浩瀚工程的概述,一份对未来要展开的工作的期许。作为我们出版的第一本书,它也一定会有不少缺陷,在此我们只能诚恳接受读者的批评指正。在后续的版本中,我们会不断优化改进。
最后,希望有一天,我们能阅尽中国的方方面面,实现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这里的我们,也包括你。星球研究所所长
耿华军
2019年7月15日
【精彩书摘】
世界上本没有中国,
是中国人造就了中国。
现代中国
1840年,殖民者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近代工业、商业广泛铺开。1978年,一场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开启。全新的现代科技、更加自由的市场,以及政府极大的调动能力,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人制造地表景观最关键的时代。
我们开采矿产,设立工厂,建立码头,向全球输出产品。
我们经营大地,建立起机械化的农田,不断开拓新的工地。各种全新的建筑拔而起,商场、剧院、艺术中心、写字楼、纪念馆、博物馆、体育场,以及或疏或密的住宅楼,最终组合成一个个超级城市。
我们开发海洋,在海面上布起风电涡轮机,留下密集的航道,开发全新的岛屿。
我们建设高铁,修建公路通达四方;我们跨越海洋,穿越沙漠戈壁,建立起汽车王国……
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在公众号后台回复D035或书名,会自动弹出下载地址,即可一键免费下载电子版学习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