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暗算》-pdf,txt,mobi,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为阅读而创,为热爱分享,每天早8点,阅读者的橙C早餐。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首页回复书名或者编号E012,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编辑推荐】
★最好读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入选英国“企鹅经典”文库
★中国谍战影视开山之作《暗算》原著小说
★梁朝伟、周迅主演电影《听风者》原著小说
★精装典藏版,著名设计师精心设计装帧,开启全新视觉与阅读盛宴
★麦家的写作对当代中国文坛来说,无疑具有独特性。《暗算》讲述了具有特殊禀赋的人的命运遭际,书写了个人身处在封闭的黑暗空间里的神奇表现。——茅盾文学奖 授奖辞
【媒体评论】
★在我看来,麦家的小说很像一只精美的钟表,活跃的秒针积极地为故事播云降雨,从容的分针引导读者徘徊在悬念的丛林深处,而沉重的时针是在暗处运行的,它承担着作者极其严肃的写作理想:人与时间的对抗之谜底,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不仅在重重密码里失窃,而且在最牢固的记忆里,遭遇最彻底的遗忘。
——苏童
★当很多作家以为小说情节与故事中蕴藏的秘密已开掘殆尽,以创新的名义把小说变成一种晦涩的文体时,麦家出现。他深入开掘了一个许多人浅尝辄止的题材领域,用自己独特的聚光灯将那么多秘密照亮,技术的,也是人性的。而这一切,都是用精彩的故事串连。一切都在故事树上闪闪发光。
——阿来
★麦家有力地拓展了中国人的想象力。他把一些世界性的主题带进了中国文学,比如人类智力的荒谬和意志的傲慢。他把中国人所经历的战争与革命、阴谋与暴力化为了人类境遇的幽喑传奇。
——李敬泽
★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将条件尽可能简化,压缩成抽象的逻辑,但并不因此损失事物的生动性,因此逻辑自有其形象感,就看你如何认识和呈现。麦家正向着目标一步一步走近。这是一条狭路,也是被他自己限制的,但正因为狭,于是直向纵深处,就像刀锋。
——王安忆
★有人说,稀奇古怪的故事和经典文学的直线距离只差三步。但走不完的也正是这三步。麦家的了不起在于他走完了这三步,且步伐坚定,缓慢有力,留下的脚印竟成了一幅精巧诡秘的地图。
——王家卫
【内容简介】
《麦家:暗算》是著名作家麦家代表作:在这个特殊的地方,他们没有名字,只是一个个代号。他们听天外之音,读无字之书。苦苦破译密码,就是破解自己一生的命运。
但他们也是鲜活的人,有爱有欲、有情有义。在智力的博弈与较量背后,是封闭空间里的人性之光,在熠熠闪烁。
【作者简介】
麦家,著名作家、编剧。作品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风语》等。《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因《暗算》与《解密》一同入选英国“企鹅经典”文库,他成为中国目前唯一被收录到该文库的当代作家。
麦家的小说具有奇异的想象力和独创性,人物内心幽暗神秘,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因而多被改为影视作品。由他编剧的同名电视剧《暗算》和根据他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听风者》《风声》,是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狂潮的开山之作,影响巨大。
【图书目录】
序曲
第一部 听风者
第一章 瞎子阿炳
第二部 看风者
第二章 有问题的天使
第三章 陈二湖的影子
第三部 捕风者
第四章 韦夫的灵魂说
代跋:《暗算》版本说明
【前言试读】
代跋:《暗算》版本说明
麦家
关于《暗算》,我一直欠读者一个“版本说明”。
有些债欠久了就不想还,也许是不好意思还了。但这种状态有时又会戛然而止,好像屋檐上的一片瓦,有一天会突然受地心引力作用,砸碎在地上。
此刻的我,似乎就是这片瓦。
今年,正好是《暗算》出版十周年。这是个时间节点,适合还债。
事情是人做的,不如说是机会促成的。机会就是时间,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关于《暗算》的版本说明已经一拖再拖,拖过今年更待何时?
不拖了!
我搜索了下记忆,发现《暗算》的版次着实多:盗版除外,外文不算,中文正版(包括港台)有二十三次,累计印量过百万。这些版次又分两个不同版本:原版和修订版。前者通常被称“茅奖版”,后者说法混乱,有的说“修订版”,有的说“完整版”,有的说“未删节版”,有的把矛头直指我,说是“作者唯一认定版”。
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好笑,又叫人要哭。
当中我确实也曾多次被人责难,欲哭无泪。
《暗算》是我继《解密》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写的时候,我不认为它将成为我一部重要作品,其中一个原因是它来得容易。
我是说,相比于《解密》,它写得很容易。
我多次说过,《解密》我写了十一年,被退稿十七次。这过程已有限接近西西弗神话:血水消失在墨水里,苦痛像女人的经痛,呈鱼鳞状连接、绵延。我有理由相信,这过程也深度打造了我,我像一片刀,被时间和墨水(也是血水)几近疯狂地锤打和磨砺后,变得极其惨白,坚硬、锋利是它应有的归宿。
说实话,写《暗算》时,我有削铁如泥的感觉,只写了七个月(甚至没有《解密》耗在邮路上的时间长),感觉像在路边采了一把野花。
一般说野花成不了大器,但也不一定。
二〇〇三年七月,《暗算》初版面世,出版社名头小:世界知识出版社。这也是“野花”应有的待遇,出身卑微,难嫁名门啊(卑微是卑微者的墓志铭)。出版半年余,用现今时髦的话讲,出现了吊丝逆袭的苗头:有影视公司找上门要拍电视剧。有个附加条件,须我亲自操刀,担纲编剧。我想,这有什么难的。当时我在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当专职编剧,这是我的饭碗。
我毫不犹豫答应下来,说干就干,干了近一年,写出三十集剧本。二〇〇五年底,《暗算》电视剧悄无声息地播出,却砰砰作响地一路窜红,正式拉开吊丝逆袭的剧幕。从此,《暗算》逐渐又逐渐地成了我的“大器”,前行的步履,构成了一个为我追名逐利的复杂迷宫。
相比,《解密》逊色如一个小媳妇,一位穷亲戚。
正如有人说,一本书像一个人,有命运,命运经常出错牌。
“鸟初叫,花贵了”,主人变得很忙碌,稿约不断,却碌碌无为。据说,只有鹰才能凝视太阳。我不是鹰,太阳使我眼盲。是的,迅速窜红的《暗算》把我烤得眼冒金星,晕头转向。我像只困兽,在灯光雪亮的房间里找不到门。我不甘困死,只好翻窗。
我是说,我就这样开始重写《暗算》(小说,准确说,是其中一章)。这在业内有个专用词,叫“炒冷饭”,暗示作家情薄才尽;但有时也不尽然。我自以为,我不属前者。
话说回来,在编写《暗算》电视剧本时,我其实只用了小说前面两章,即《听风者:瞎子阿炳》和《看风者之一:有问题的天使》。前者故事完整,人物饱满,情节曲折,职业性强,改编难度不大,多是一个“注水”工作。但后者似乎只有人物,情节缺乏张力;更要命的是,作为一个破译家,主人公黄依依只有对密码的认知,缺少破译的过程。用个别评论家的话说,这个人物只有“心跳声”,没有“脚步声”。
这对改剧是一大软肋。
我不得不重新搜罗资料。
搜集的资料比预想的多,可由于电视剧错综复杂的审查机制,能用的材料又比想象的少之又少。大量金属般发亮的素材,只能当废铜烂铁束之高阁,灰尘越积越厚,成了我心里老被蚊叮鼠啃的一个挂念。
在一定的时间里,所有悬挂的东西都将落地。
二〇〇六年底一天,有人替我摘下这个挂念。他是一位真正的破译家,也是《暗算》电视剧的忠实拥趸。别指望我介绍他,对他我只能说:他是个慷慨的人,正是在他不遗余力的帮助下,指教下,我把用在电视剧里的一些素材拎出来,又把一堆束之高阁、蒙尘已久的资料翻出来,开始重写“黄依依的故事”。
这是一次回炉重铸,一次翻天覆地的重写,历时一年余(比当初写《暗算》全书的时间还要长)。下面几个数据足见重写力度的大:原稿“黄依依”一章四万字,保留下来不到两万字,而新增有十万字。
事实上,它全可以当一部小长篇单立门户。我确实也这样贯之,取名《看风者》,在林建法先生主编的《西部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但没有成书出版。这是因为当时《暗算》刚转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版次在电视剧的强力助阵下销势正旺,若将《看风者》独立成书出版,必将制造混战,于人于己都不利。
最好的选择是,把原书中“黄依依”一章抽掉,换成重写的,推出《暗算》修订本。跟人民文学出版社责任编辑脚印商量,答复是可以的。但由于刚印发一批书,要等市场把它们消化掉再说。
哪知道,没等市场消化掉这批书,《暗算》得茅盾文学奖,被贴上金字招牌。此时再出修订版,无异于自毁长城,自取其辱,只好作罢。
罢了。罢了。
心里却总念念不忘,偶尔也会跟人说起,消息不胫而走。
一次在北京开会,作家出版社一编辑领着何建明社长来见我,动员我把《暗算》修订版签给他们。我说,人文社肯定不同意。他说,他们去协调。协调的结果似是而非,一边说同意了,一边又要我给当时的人文社潘凯雄社长写封信说明情况。我其实猜到他们没有协调下来,要我去协调,把我当枪使。我明知被戏弄,却还是给潘社长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五千多字呢。这充分透露出我对“修订版”的偏爱,为了它能出世,我甘于忍辱负重,也乐于“制造混战”。
感谢潘社长的大度和仁义,他用手机给我回来一句话:收信,你看着办吧。
从此,《暗算》便有两个不同版本在市场上共存,双方各自为阵,各行其事,不时推出不同版次,有时我自己都搞不清爽谁是谁。呜呼哀哉矣。
前面说了,书如人,有命。
《暗算》的命,似乎是个“多版本的命”。总以为,从此再不会衍生新版本,殊不知……
二〇一二年,《暗算》和《解密》一道被英国企鹅买走英语版权,并列入“企鹅经典”文库组织翻译出版。译者米欧敏女士在比照《暗算》两个不同版本后,选择修订版作为译本,这一定意义上也合了我心意。
几月前,译文完稿,交付编辑。
不久前,我接到编辑来信,要求删掉最后一章,即《刀尖上的步履》。
作为编辑,自是反复细致地研读过文本,他指出:
前面四章,从题材类型上说是一致的,都是一群天赋异秉的奇人异事,做的也都是事关国家安危的谍报工作,却独独最后一章,岔开去,讲一个国家的内部斗争,两党之争,扭着的,不协调。
从结构上讲,删掉最后一章,全书分三部、四章,呈ABA式结构,是一种古典的封闭性平衡结构,恰好与701单位独具的封闭属性构成呼应;否则,为ABB式结构,是开放型的,现代性的,形式和内容不贴。云云。
阅罢信,我心生佩服:言之有理啊!
于是,可以想见,在不久的以后,《暗算》将出现第三个版本。这是它的命。
到目前为止,除英语外,《暗算》还卖出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多个外文版权,在以后的以后,它们都将一一成书出版。我不知道,该书奇特的命会不会还安排哪个编辑来制造新的版本?
命运很神秘,不可猜。
2013.12.12
于杭州西溪
【精彩书摘】
一个已经几十年不见的人,有一天,突然在大街上与你劈面相逢;或者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有一天,突然成了你的故交挚友,然后你的人生像水遇到了水,或者像水遇到了火,开始出现莫名的变化。我相信,这样的事情说起来大家都有。我也有。坦率说,本书就源自我的一次奇特的邂逅。
说起我的这次邂逅很有意思。
那是十二年前的事。十二年前,我是个三十岁还不到的嫩小子,在单位里干着很平常的工作,出门还没有坐飞机的待遇。不过,有一次,我们领导去北京给更大的领导汇报工作,本来,汇报内容是白纸黑字写好的,小领导一路上反复看,用心记,基本上已默记在心,不需我亦步亦趋。可临时,大领导更改了想听汇报的内容,小领导一下慌张起来,于是紧急要求我“飞”去,现场组织资料。我就这样第一次荣幸地登上飞机。正如诗人说的:凭借着天空的力量,我没用两个小时就到达北京。小领导毕竟是小领导,还亲自到机场来接我,当然不仅是出于礼仪,主要是想让我“尽快进入情况”。我刚出机场,跟小领导见上面,二位公安同志却蛮横地拦在我们中间,不问青红皂白,要求我跟他们“走一趟”。我问什么事,他们说去就知道了,说着就推我走,把小领导急得比我还急!路上,小领导一个劲地问我到底怎么回事,我又何尝知道呢?这几乎可以肯定是一次神秘的“带走”,要不就是错误的。我反复跟“二位”申明我的名字,是麦子的麦,家庭的家,不是加法的加。其实,我父母给我取名麦家,首先是孤陋寡闻,不知世上有麦加圣城之说,其次是出于谦卑,也许是要求我谦卑吧。因为,麦家的意思,说白了就是田地的意思,耕作的意思,农民的意思,很朴素的。
“二位”对我名字毫无兴致,他们说,管你是加法还是家庭,我们带的就是你,错不了的。听来有点不讲理,其实全是理,因为是有人有鼻子有眼地指着我喊他们来带我的,哪会有错?那喊他们来带我的,也是两个人,在飞机上,我们坐在同一排,听他们私下交谈,乡音不绝于耳,给我感觉是回到了自己远方老家。我也正是听着“两位”熟悉的乡音后,才主动与他们攀谈起来。殊不知,这一谈,是引火烧身,引来二位公安,把我当个坏人似的押走。
公安是机场的公安,他们是否有权扣押我,另当别论。这个问题很深奥,而且似乎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将如何脱身。公安把我和小领导一起引入他们办公室,办公室分里外两间,外间不大,我们一行四人进去后,显得更小。都坐定后,二位公安开始审问我,姓名、单位、家庭、政治面貌、社会关系,等等,好似我的身份一下子变得可疑可究的。好在本人领导在场,再三“坚定又权威”地证明我不是社会闲杂人员,而是“遵纪守法”的国家干部。所以,相关的审问过去得还算利索。
接着,二位话锋一转,把问题都集中到“我在飞机上的所见所闻”之上,我一下子有点不知从何说起。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光荣坐飞机,“见闻”格外丰富、琐碎、芜杂,乱七八糟的,谁知道说什么呢?在我请求之下,二位开始有所指向地问我,其实,说来说去只是一个问题,就是:我在飞机上从两位“小老乡”的私谈中听到了些什么。这时候,我才有所觉悟,我邂逅的两位乡党可能不是寻常人物,而我的这次不寻常的经历跟我听到——关键是听懂——他们之私谈直接相干。他们认为满口家乡“鸟语”会令人充耳不闻,就如入无人之境,斗胆谈私说秘,不想“隔壁有耳”,听之闻之,一清二楚。
于是,心存不安。
于是,亡羊补牢
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在公众号后台回复E012或书名,会自动弹出下载地址,即可一键免费下载电子版学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