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pdf,txt,mobi,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为阅读而创,为热爱分享,每天早8点,阅读者的橙C早餐。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首页回复书名或者编号619,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编辑推荐】
★ 理想国“现代人生”系列新作。
★ 廓清你我的隐秘心声——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艰难苦恨、百无聊赖、拼命挣钱、花钱保命、日复一日、子子孙孙……这一切所为何来?今天许多人的心底都各自隐藏着某种若隐若现的答案,但不知如何或不敢明确表达出来。就让这本书来帮你表达。
★ “你不是一个人”的慰藉——你分明感到是世界太过盲目甚至自大,希望如此稀缺,让你难有承诺,却又被周围的人纷纷指责太悲观、太丧?你不是一个人,错的也不是你。
★ 真正帮助人的辩论——没有进攻和煽动,没有话术和巧言令色,却考虑周详,滴水不漏,致力于讲清道理而非赢得面子,这样的辩论真正帮人理清思绪,启迪心灵。
★ 神秘作者,为自己代言——公众了解作者的信息很少,甚至不知他和“家人”的确切关系。他行走江湖,全凭著作:主题刚硬,论证严密,立场一贯,如处女作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The Harm of Coming Into Existence。本书继续延续了这样的风格。
【内容简介】
无可否认,找到正确的道路很难,因为既要避免大而无当的宣言和过度修辞造成的故弄玄虚,也要避免深奥、乏味、细而又细的条分缕析。换言之,对复杂问题做出易懂、有趣而严格的探讨,并非易事。……不过,本书的写作确实有个目标,那就是既让有悟性的非专业读者能读、能懂,又足够严格,能满足构成本书期望读者群的另一部分人,即专业哲学家(及有志于哲学专业的读者)。但愿我取得了恰切的平衡。
【作者简介】
大卫·贝纳塔,南非开普敦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生物伦理学中心主任,纯素食者。因刻意低调,公开的个人信息很少。
译者:张晓川,业余译者,哲学读者。
【图书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阅读指南
第1章 引论
第2章 意义
第3章 无意义
第4章 质量
第5章 死
第6章 永生
第7章 自杀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试读】
序言
我们出世,我们生活,我们一路上受苦,然后我们死去,此后永远地被抹除。我们的存在不过是宇宙时空中的一次小小波动。难怪很多人要问:“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在本书中主张,对上述问题的正确回答是:“说到底,不为什么。”尽管有不多的慰藉,人的境况实际上仍是一种悲剧性的困境,这种困境无人可逃,因为困境不仅在于生,也在于死。
应在意料之中的是,这番见解并不招人喜欢,会令人相当抗拒。因此,我请读者不怀成见地读解我为这个(总体上但不完全)黯淡的观点所做的论证。真相往往是丑陋的。(想来点轻松调剂的话,就看看注释里偶尔会有的笑话或者调侃吧。)
有些读者可能想问这本书与我前一本书(《最好从未出生过》[1])有什么关系,我在那本书中也论述了一些令人沮丧的看法,即来到世间是严重的伤害;以及一个反生育论的结论:我们不应当造出新的生命体。对两书关系的问题,我首先要回答的是,虽然前一本书提到了《生存还是毁灭》涉及的某些话题,但完全没有深入探讨。
本书与前书唯一的显著重叠之处,是两者都探讨了人类生命的低质量。由于这个话题在《最好从未出生过》里较为详细地探讨过,所以我确实想过在《生存还是毁灭》里完全略去不写。但是,生命质量对于人的困境是如此根本,任何的弃之不论都像是严重的疏漏。不过即便如此,我的论证自从首次在《最好从未出生过》中提出后,也已经有了发展。我在《生育之辩》[2]一书第3章重新撰写了论证,本书收录了这一章,做了改编。
《最好从未出生过》与《生存还是毁灭》的主题有很大差别,且后者的论证并不预设反生育论,但这些论证确实为反生育论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虽然我研究本书所涉的主题已有多年,但本书成稿于我在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生命伦理学系做访问学者期间。我有责任做一个声明:我自己都觉得好笑,因为很难想象会出现混淆。声明内容是:“本书观点仅属于作者本人,不代表NIH临床医学中心和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HHS)的立场。”
生命伦理学系赞助我访学,热情招待我度过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学年(2014—2015),能对此致以谢意,我深感有幸。生命伦理学系的生命伦理学联合研讨会(Joint Bioethics Colloquium)以“死”为主题,可谓一个不幸主题上的幸运巧合。会上的讨论,以及一个主题相似的阅读小组中的讨论,都使我受益。在NIH,我收到了对本书两章的反馈,对我很有帮助。其中一章另又宣讲过两次,一次是在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某个午餐间讨论班,另一次是在开普敦大学哲学系的一个讨论班。由本书一章改写成的论文,也在国际死亡与濒死哲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hilosophy of Death and Dying)举办于纽约雪城的一场学术会议上宣读过。
参与这些论坛的学人提出过很多有用的意见,对此我表示感激。尤其要感谢约瑟夫·米拉姆(Joseph Millum)和戴维·沃瑟曼(David Wasserman),他们对其中一章做了详细的书面反馈;感谢特拉维斯·蒂默曼(Travis Timmerman)和弗雷德里克·考夫曼(Frederik Kaufman),他们对我在那场主题为死亡与濒死的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做了书面评论;还要感谢戴维·德格拉齐亚(David DeGrazia)和丽芙卡·温伯格(Rivka Weinberg),他们读完了整部书稿,并给予评论。
杰茜卡·杜·托伊特(Jessica du Toit)在我的尾注的基础上编制了参考文献,把所有的书目转换成要求的格式,在此过程中还细心查出一些错误并予以纠正。
我还要感谢开普敦大学批准我休假,使我能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NIH,完成本书的写作。我也对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彼得·奥林(Peter Ohlin)对本书的兴趣和他那些有益的评论表示感谢。
最后,我也有一份感激要向家人、朋友表达。他们与我同处人的困境,却减轻了我本人的困境。我把这本书献给他们。
D.B.
2016年8月14日于开普敦
[1]David Benatar,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The Harm of Coming into Existence(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David Benatar and David Wasserman,Debating Procre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请注意该书的前半部分(包括第3章),是我单独完成的,所以这部分的观点不应该认为是戴维·沃瑟曼也同时持有的,我是在跟他辩论生育伦理问题。
【精彩书摘】
第1章 引论
人类无法承受太多的真实。
——T.S.艾略特,
《燃毁的诺顿》,收录于《四个四重奏》
人生大问题
本书关心人生的“大问题”,事实上是最大的问题:我们的生命有意义吗?人生值得一过吗?对我们终有一死这个事实,我们该作何回应?假如我们能永生,会更好吗?我们可不可以/应不应该不等我们的生命自然走到终点,就以自杀的方式提早结束它?
很难想象有思考习惯的人不会在某时某刻琢磨这样的问题。至于对问题的各种回应,则不只在细节上各式各样,连大方向也迥然有别。有些人提供现成的、抚慰人心的回答,这些回答可能是宗教性的,也可能是世俗的;还有些人觉得这些问题彻底无解,且这种无解无法克服;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对这些大问题的正确回答,总体上令人沮丧。
虽然在书的开头吓跑读者并不明智,但我仍应该开宗明义:我的看法属于上述第三类,这类看法几乎一定是最不流行的。我要论证,对人生大问题的(正确)回答,会揭示出人的境况是一种悲剧性的困境,逃无可逃。一句话:生是坏事,但死也一样。当然,生并非在每个方面都坏,死也不是在每个方面都坏。然而,无论生还是死,在一些关键方面都很糟糕。两者合在一起,构成了一把存在之钳,恶狠狠地把困境钳在了我们身上。
困境的具体情况会在本篇引论与书末结论之间的六章里讲述。不过,大体轮廓可以先在这里概述一番。
首先,从宇宙角度看,生命没有意义。我们的生命可以对彼此有意义(第2章),但并没有更广阔的本旨和目的(第3章)。在这个对我们完全漠然的茫茫宇宙中,我们是渺无意味的微尘。我们的生命能够具备的有限意义是短暂而不持久的。
这本身够令人不安了,但还有更糟糕的,因为如我在第4章所论,我们的生命质量竟也如此低劣。有些生命明显比其他生命的质量差,但就连质量好的生命,从根本上说,也是坏多于好,这与流行看法截然相反。至于为什么人们没有普遍认识到我们这种境况的不幸,我们对此有令人信服的解释。
为了应对生命的宇宙性意义阙如(cosmic meaninglessness)以及生命之低质量,有些人可能不禁觉得,我们必须否定另一个流行看法——死是坏事。如果说生是坏事,那么可能会有人主张,死必定是好事,是从生之惨境中的快意解脱。然而如我在第5章所论,我们应该接受死是坏事这一主流观点。这个观点受到的最著名的质疑是伊壁鸠鲁派的论证:对死者来说死不是坏事。伊壁鸠鲁派没有说死是好事,但在反对他们的论证并赞同死是坏事之际,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死不是对生命之困苦的(无代价)解决方案,而是我们存在之钳的另一条钳口。死无助于抵御我们的宇宙性意义阙如,也通常会(尽管不是一定会)减损我们能获得的有限的意义。而且,死虽然使我们从苦痛中解脱,因而在某些时候成了最不坏的结局,但即使在这些时候,死仍是严重的坏事。这是因为解脱的代价是一个人的毁灭。
鉴于死这么糟糕,无怪乎有些人以否认有死性来应对它。有些人认为我们会复活,或者认为,我们会在死后以新的形式存续。还有些人认为,虽然我们目前终有一死,但实现永生是在科学能力限度之内的。在第6章,我会回应此类妄想和幻想,并追问:假如永生是可得的,它会不会是好事。这个问题无法由第5章的结论来解决,因为同时认为死是坏事但永生也是坏事,这是可能的。比方说,死可以很坏,但永生可能更坏。我主张,虽然永生在很多种情况下的确会是坏事,但也能想象,某些条件下,拥有永生这个选项,是很好的。而在那些条件下我们却没有永生这项可选,这也是人的困境的一部分。
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在公众号后台回复619或书名,会自动弹出下载地址,即可一键免费下载电子版学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