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王阳明:一切心法》-pdf,txt,mobi,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为阅读而创,为热爱分享,每天早8点,阅读者的橙C早餐。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首页回复书名或者编号C160,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编辑推荐】
王阳明:一切心法(全两册)
◎中国当代思想隐士熊逸,沉浸十年力作。
◎全书超过50万字,横贯王阳明的一生。
◎这是一部个人专著,而与众手编纂有别;如果想要了解王阳明,阅读本书就够了。
◎与纯粹学术的呆板文风完全不同,《王阳明:一切心法》是一部流畅优美的故事集。
◎《王阳明:一切心法》是一部诚意之作,它quanwei、有趣、真挚,易懂,只为让你了解真正的而不是为误解的王阳明,了解“心
”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它是驱动整个世界总的发动机。不是看破红尘、心如死灰。而是一场在针尖上飞旋的舞蹈,无时无
刻不在努力保持平衡,同样让你了解心学的真谛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心灵鸡汤。
【内容简介】
普通读者罕有知道,王阳明原是一个被翻案的奸佞。《明实录》里的王阳明不但奸邪,还很有几分色厉内荏的丑态,是一个墙头草一般的
投机分子。他纵兵屠城,窃夺他人战功,散布异端邪说蛊惑人心,以邪教教主的姿态享受着信徒的阿谀与供奉。
乃至清朝编修《明史》,才算是以新一代的官修正史为王阳明做了正式的翻案。而在王阳明弟子们谦卑写就的私史里,他又仿佛头顶
光环的圣徒,有神鬼莫测之能,每每还有灵异的奇遇。
于是我们每个人对王阳明的态度,往往取决于自己对史料的采信方式以及认知误区之有无或多寡。是的,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很耐人寻味的事情。
【图书目录】
王阳明:一切心法(上册)
序章 如果你是叶公好龙式的读者
第一章 家世
第二章 早年
第三章 成人大计:婚姻与科举
第四章 入仕
第五章 正德伊始:刘瑾的胜利
第六章 龙场悟道
第七章 知行合一
第八章 知庐陵县:走出龙场的第一程
第九章 北上:讲学大兴隆寺
王阳明:一切心法(下册)
第十章 南下:舟中论道与岩中花树的故事
第十一章 巡抚南、赣、汀、漳
第十二章 破心中贼
第十三章 宸濠之乱
第十四章 致良知
第十五章 征思、田
后记 思想解放与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前言试读】
最后想谈一个衍生话题。人们往往会将阳明心学的传播与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挂钩,将前者带来的思想解放视为后者的一个意识形态基础
。但是,这个问题本身或许并不成立。
明朝如果未遭蛮族的终结,会不会自然发展出资本主义?
这是一个数十年来耳熟能详的老问题。问题之所以成立,是因为明朝确乎出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初期所具有的一些特质,譬如大规模的
雇佣生产、市民阶级兴起、市民意识提升以及商品经济大行其道等等,所有这些特质被笼统地称为资本主义萌芽。萌芽当然可以成长为参
天大树,倘若没有蛮族入侵的话。
今天人们可以因此获得一个寄托归属感的目标(明朝),以及一个发泄负面情绪的靶子(清朝)。既然如此关乎心态,对这个问题的
关注度自然经久不衰,只不过表面现象相似并不意味着本质相似,因此也不意味着发展趋势上相似。
资本主义诞生于与中华文明绝不相同的土壤,那一片土壤的关键词是分立与制衡。
那里的政权与教权并驾齐驱,此消彼长。政权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制:普天之下,绝大部分土地皆非王土;率土之滨,绝大多数臣
民皆非王臣。城市可以自治,有着悍然拒绝国王和教皇干涉的气魄,其内部则往往以共和体制实现着制衡与共享的精义。在这样的土壤里
,所谓“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并不算得一句如何非凡的话,因为国王确乎没有集权者的权力,但这句话若在中国传统下换作“
风能进,雨能进,皇帝不能进”,甚或“风能进,雨能进,地方官不能进”,非但是十足的惊世骇俗,更是彻底的大逆不道。
明朝皇帝怠政确实导致自发秩序呈现出一定程度上欣欣向荣的模样,但谁能保证皇帝会一直怠政下去并将怠政的基因代代相传以至永
久呢?而就在皇帝怠政的年景里,集权的格局其实并未松动过。大一统的传统下不可能诞生资本主义,正如沸水里不能养鱼一样。
明朝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归根结底不过是出现了一些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相似的表象,既与资本主义无涉,更不是什么萌芽。我们
看到蝉蜕皮,谁能据此断言它将成长为一条蛇呢?
【精彩书摘】
嘉靖元年(1522年),已是知命之年的王阳明居越服丧,从此过了六年“百战归来白发新,青山从此作闲人”的散淡日子。任凭朝廷里新
君即位,“大礼议”事件沸沸扬扬,他只是聚众讲学,不问其他。仰慕者不断从全国各地汇集到王阳明身边,其中不乏某些怀有特殊目的
的人。
嘉靖四年(1525年),一位名叫张思钦的陕西儒生南下数千里,专程拜访王阳明,恳请后者为自己刚刚去世的父亲撰写墓志铭。对王
阳明而言,这也算是名人注定要承受的诸多苦恼之一吧。我们今天会在王阳明的文集里看到大量或情愿或不情愿的应酬,毕竟总是有人不
介意去麻烦别人的。在王阳明的时代,墓志铭几乎已成为一种流行的陋俗,比八股文还要程式化。平常人家哪有那么多丰功伟绩可以歌颂
,受孝子贤孙所托的文人墨客在隔靴搔痒的姿态下又怎能写出多少感人的真挚呢?
撰写墓志铭真是何等费心费力、临深履薄的事情,王阳明当然有十足的理由推辞。但张思钦既然为了这件事情不惜跋山涉水数千里,
显然怀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之心,不达目的不肯罢休。我们可以轻易预见的是,王阳明终于被感动,或者终于不胜其烦,满足了张
思钦的愿望。但是,事情的结局相当出人意料,王阳明只用一番话便打消了张思钦的执念,还使这位孝子心悦诚服地成为自己的门生。
王阳明的大意是,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你是希望借我的文章来使自己的父母永垂不朽。这份孝心固然可嘉,却还可以再推进一步,若
想揄扬父母的声名,与其托之于他人之手笔,不如托之于己。子为贤人,父母便是贤人之父母;子为圣人,父母便是圣人之父母。今天我
们知道叔梁紇的名字,岂不因为他是孔子的父亲吗?(《书张思钦卷》)
儒家推崇孝道,《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在
这样的标准下,自身成贤成圣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王阳明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说服了张思钦。
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在公众号后台回复C160或书名,会自动弹出下载地址,即可一键免费下
载电子版学习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