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9《深度案例思考法》-pdf,txt,mobi,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为阅读而创,为热爱分享,每天早8点,阅读者的橙C早餐。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首页回复书名或者编号C210,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讲述思考逻辑的书,让你能够用最少的案例更具说服力地探究真相;
这种案例思考法是从美国管理学会获奖论文中提炼出的,让你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做一个学术人;
深度学习的社会,学会严谨的思考问题,让你拒绝二手知识,掌握一手知识,站在行业的顶端。
【内容简介】
“即使努力也是白费心机”在欧洲表述为“As Likely as a Black swan(像寻找黑天鹅一样困难)”,黑天鹅几乎是“不可能”的代名词。但是,黑天鹅也可能随时会发生,并且每一次发生都会扭转你对于通行法则的信念。那么,如何在寻常事件中发现不可思议的部分?如何在公认的不可能中找到黑天鹅存在的可能性?
作者利用美国管理学会优秀论文奖的获奖论文,来展示优秀的案例研究范例。这一奖项被称为是管理学界的“奥斯卡”奖。以此来介绍寻找发现黑天鹅的方法,让读者了解案例研究的魅力和能力。
【作者简介】
井上达彦,1997年取得神户大学经营学博士学位,后在广岛大学社会人研究所担任管理学助理教授,在早稻田大学商学部担任助理教授(兼大学院商学研究科夜间MBA课程讲师)等,2008年开始担任早稻田大学商学院教授。2011年9月起在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兼任教学研究员,2012年4月起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兼任沃顿商学院高级研究员。井上达彦的研究领域为竞争战略和商务系统。主要作品有《情报技术与企业系统的进化》、《企业系统战略:企业结构与竞争优势》(合著)、《日本企业的战略结构变迁》(合著)、《收益引擎理论:建设技术收益化结构》(编著)、《经营组织经验谈》(合著)等(以上书名为直译)。已在中国出版的作品有《模仿的技术:企业如何从“山寨”到创新》。
王广涛,日本名古屋大学法学博士,译有《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日本政治学》(合译),另在《国际政治科学》、《法政论集》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宋晓煜,日本名古屋大学国际言语文化研究博士研究生。
【图书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1章 “UFO 降临说”的信徒为什么深信不疑?案例研究解开因果关系的能力
何为案例
何为案例研究的创意
案例研究与统计学研究有何不同
认知失调理论
“黑天鹅”的存在
案例研究的优势
棉花糖实验
案例研究的三种能力
第2章 衰落教会的例外重生 打破常识的“唯一案例”
唯一案例的价值
最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
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的故事情节
该研究的主张和贡献
导致变化增幅的环境
导致变化增幅的行为
偏离所带来的启示
居于最高层次的学术研究范式
回避“精英偏见”以及“回顾偏见”
归因的顺序
关于案例研究的一点建议
第3章 报社决策过程中的“扭曲现象” 面对危机时的“惯性法则”
两个实验
重复试验的逻辑
最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
面对危机时资源配置的变化
尚未被危机影响到的盈利模式的惯性
搞错方向却加倍投资
对威胁的感知和扭曲现象
从例外案例中学到的“扭曲现象”消除法
外部意见的重要性
宛如实验一样的案例研究
居于最高层次的学术研究范式
关于案例研究的一点建议
第4章 判断编剧的创造性 无意识中进行的两个判断过程
最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
二元评价模型
创造性潜力的评价
判断过程的第一步(与对象人物相关的原型)
7 个原型
判断过程的第二步(与调查对象相关的原型)
对等且高度合意的关系
单方面的指导、建言关系
居于最高层次的学术研究范式
关于案例研究的一点建议
第5章 “医疗革新”未能得到普及的原因 “看不见的壁垒”阻碍专职集团
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契合法
差异法
最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
两个阶段的调查过程
第一阶段的调查
第二阶段的调查(其一)
广为普及的极端案例
未能得到普及的极端案例
比较分析具有对照性的案例
第二阶段的调查(其二)
居于最高层次的学术研究范式
防止研究迷失方向的“问题意识”
关于案例研究的一点建议
第6章 风险企业并购中的“背叛” 卖方与买方的非对称性“信任”
最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
通往不幸结局的“五个阶段”
非对称性信任所带来的“两种欺骗”
居于最高层次的学术研究范式
关于案例研究的一点建议
第7章 能够应用于商业实务的案例研究方法
“值得借鉴的地方”与“可以舍弃的部分”
值得借鉴的地方:学术调查和实务调查的共通之处
可以舍弃掉的部分:学术调查和实务调查的区别
去学术化的“公文式教育”
支持 KUMON 共同体理论的共通语言
后记
致谢
出版后记
【前言试读】
后记
本书的写作得益于笔者所供职的早稻田大学的“特别研究期间制度”。承蒙早稻田大学商学院诸位老师的美意,笔者有幸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了两年高级研究员。驻美期间的经历、讨论以及感想促成了笔者写下此书。
“日本的案例研究和美国的案例研究有很大不同啊。”
说来惭愧,在日本居住时由于身边多为日本研究者,笔者当年在选读美国管理学会论文时没怎么注意过这种不同。虽然隐约地觉察到了“不同”,但是可能当时并没有弄懂。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在美国阅读论文时,尽管所读的还是同一篇论文,却让笔者发现了不同的侧面。
极端地说,美国管理学会中的代表性研究给人一种更加纯粹地把管理学当做科学来研究的印象。
虽然程度有所不同,但是日本的案例研究存在一种风潮,即把所研究的企业的名称摆出来,以达到吸引读者兴趣的目的。案例被当成故事一般来写作,让人感到非常的有机和生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以实务家为主要读者群,其案例研究也是这种类型)。
另一方面,AOM 的案例研究关注的是现象本身的趣味性。论文中提到的企业名称均为化名。他们并不在乎企业的地位头衔,而是着眼于现象的有趣程度。而且,他们把案例作为构筑理论的一种手段,非常单纯地去探究案例到底能推导出怎样的理论启示。于是,一个个案例被当做样本来对待,有时会给人一种无机质的印象。特别是在复数案例的比较分析中,一个个案例都被当做“实验”对待。
然而,可能正是由于这个缘故,隐藏在脉络当中的因果关系才凸显出来。AOM 的案例研究相当系统。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已经定型为案例研究的基础范式。
笔者强烈感到,日本的学会不应该只有《哈佛商业评论》这一类的案例研究,必须朝着 AOM 学术型案例研究的方向前进。
其中一个原因是,要想在世界范围内发声,有必要按照世界标准研究方法来搞研究。这一点无需赘言。
另一个原因在于,AOM 类型的案例研究能在商业实务中起到作用。如果假说的设定并非源于单纯的主观认识或深信,而是系统地按照一定顺序推导出来,那么这类假说在实务方针中同样能够发挥作用。
从这个角度纵览商业实务,我们发现,优秀的商业实务家牢牢掌握着案例研究的方法,即使实务家本身并没意识到。
有水平的实务家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工作风格”。尽管并非所有实务家都意识到这一点,但也有不少实务家把自己的工作风格出版成书,公之于众。
工作风格包含方方面面,从心得、范式等精神层面相关的东西,至调查方法、商业实务等较为实用的知识,都包括在内。
卓越实践家的调查方法中,存在着与学术方法相通的地方。冈田学的风格正是第5章所介绍的“契合法”。这种说法或许有些想当然,然而正是由于习得了好方法,才在工作中收获了更多的成果。
不少企业都在组织中推广这种方法类的“固有主张”。例如最后一章所介绍的 KUMON 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有着共通的基本理念,把标准化的教材作为共通语言。正因如此,公司全体得以凝聚在一起,以“从孩子那里学习”的姿态致力于案例研究。
固有主张的方法论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固有主张的方法论”。所谓固有主张,简而言之,是“实践者的言论所拼缀成的实践理论”。譬如在管理界,这就关乎管理者以什么为前提(假定),按照何种理论来思考(命题)。固有主张就是管理者用于统一说明事物及预测未来的系统实践知识。
要想理解管理现象、构筑管理学理论,同样非常需要理解实践者的这种思考。例如,创立大和运输公司宅急便项目的小仓昌南,在其著作《小仓昌南经营学》(日经 BP 社,1999年)中逻辑清晰并系统地介绍了自己的固有主张。其管理学固有主张在某些地方与学术上的管理学理论相通。并且,该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并有实际成果为证,因而蕴含着众多启示。
其实,查一下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和系统组织理论巨匠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的人生履历就会发现,他们以前也是实务家。他们从实践中提炼出的理论可以说已经成为了经营管理理论的经典。理论并非专属于科学研究者,实践家也有实践家的理论。
在日本,较早注意到这一点的是神户大学名誉教授加护野忠男。在其著作《组织认识论》(千仓书房,1989年)中有如下的段落。
实务家当中,诸如亨利·福特(Henry Ford)、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阿尔弗雷德·斯隆(Jr. Alfred Pritchard Sloan)、恩斯特·卡尔·阿贝(Ernst Karl Abbe)、松下幸之助等伟大企业家、管理者的思想和理论常被管理学研究者提及。然而,管理学研究者最多只关注这些成功人士的成果及相关事物,却很少有人把他们的“主张”提炼为理论。他们的理论及思想仅仅作为管理史、经济史的“一个镜头”被提及。
按照自己的理论来管理企业的人并不仅限于这些伟大的企业家。许多默默无名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也同样以自己的理论为依据进行管理,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管理学。如今在我们周围,那些现实中运转着组织的人们,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管理学。他们的管理学真的非常丰富,并且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固有主张是指不使用学术用语,采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来表达命题的诸体系。通常情况下,由于固有主张是从经验中推导得出、用于实践的理论,虽然适用于自己的世界,但是不见得也同样适用于其他世界。在普遍化方面,固有主张比不上学术理论。然而,由于固有主张是在经营管理的前沿阵地中产生的,所以确实能给新的学术理论提供启示。
任何实践家和组织,都是按照自己的调查方法,打出自己的命题,然后在实践中进行验证的。如果命题出现错误,就在下一次调查时进行修正。而有时,他们会发现一些打破业界常识通论的东西,开发出划时代的产品,创立出划时代的事业。
在商务领域实际工作的个人及组织到底有着怎样的调查方面的固有主张?让读者深入思考这一问题正是本书的目的。如今,在商场中大显身手的实务家们愿意为我们提供一个契机,让我们重新思考之前未曾重视的调查方法。他们希望那些担负着经济未来的年轻人能够习得一种研究方法,懂得如何推导出打破常规的假说。
案例研究是一种灵活的调查方法,不仅对学术研究有用,而且对实务也能起到贡献作用。笔者认为,能在现场发现意想不到的事实,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这种经验能让自己产生新的创意,并且可以磨炼出更好的“固有主张”用于调查。希望读者在阅读完本书后,能感受到开展绝佳调查、学习学术内容的意义,并能进一步形成自身的固有主张。
【精彩书摘】
第 1 章
“UFO降临说”的信徒为什么深信不疑?
案例研究解开因果关系的能力
当 你 得 知 你 所 乘 坐 的 飞 机 即 将 坠 毁 , 你 会 给 谁 留 下 怎 样 的信 息?
我很喜欢一部名叫《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的电影。这是一部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的优秀作品。影片开头,为了证明“这个世界充满爱”,有段画外音提及了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
当飞机撞向世贸大楼时, 乘客所打出的电话都不是仇恨或报复, 而是爱的信息。
当一个人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他会恍然发觉自己还有许多话想要对某些人说。鉴于陷入仇恨与欲望的人少之又少,因此,尽管乍一听闻“所有都是爱的信息”时会有点吃惊,但转念一想,却又在情理之中。
虽然这仅仅是一则个案,但是应用在其他诸多案例当中都极具说服力。假设另一种情形,另一类人群,或是另一种表现方式,最终,人们必然还是会留下充满爱的信息。
事实胜于雄辩。这段画外音虽然仅有短短两行,却哀伤地传递了所有坠机乘客的心情。它毫无遗漏地凸显了古今东西人类的本性,在这一点上它和神话、童话等故事的效果一样,不同的是,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人说,小说家用谎言道出真相,政治家用谎言掩盖真相。确实,不论是有趣的小说,还是优秀的讲演,都靠说服力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但它们都比不上那些被证明事实上真正存在的案例。因为,案例是在用真实来讲述真实。
何为案例
所谓案例,是指“某个特定的历史个体或集团中发生的事态” 。或许这个定义太过抽象,让人难以在脑海中勾勒出它的具体形象。比如说,“9?11”恐怖袭击事件就是一个案例。如果把这个案例细化,那么,撞向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和二号楼的飞机,与坠落在宾夕法尼亚州的飞机又是单独的案例。而且,飞机上人们的行为又可以作为一个个案例来进行分析。
案例研究的特征,是重视案例的前后关系(即事件的脉络和状况)。所谓前后关系,是指围绕某个事态的具体状况。就前文所述的电话案例而言,打电话的前后关系是飞机被恐怖分子劫持,即将撞毁,人们临死前仅能留下只言片语。
同样是向电话彼端的家人表达感谢之情,日常生活中的“我爱你”(I Love You)和坠机前仅能留一句话时的“我爱你”,有着极为不同的含义。案例研究正是要时刻留意这些不同,联系前后关系来进行理解和分析。
例如,电影《真爱至上》为了展示“爱无处不在”(“Love actually is all around.”)这一命题,在开端介绍了“9?11”事件的案例。而在展开电影剧情时,则讲述了几个或哀伤、或温暖的关于“真爱”的故事。
对案例研究而言,前后关系是指理解案例时所不可缺少的背景知识。对此,有必要密切注意并对其展开分析。
飞机即将坠毁这一背景是极为重要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临终遗言往往能传达出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在这一背景下的留言“我爱你们”,为证明“爱”这个命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仅仅把该案例当做一个简单的样本来看待。
在这一点上,案例研究与统计学研究有着很大的差异。统计学研究试图模糊案例的前后关系,相较于联系前后关系的因果脉络,它更倾向于不被前后关系所左右,而力求找到普遍的法则。然而,有许多事物很难简单地用统计学数据来表达,这也是案例研究存在的意义。
何为案例研究的创意
为什么说案例研究的创意很重要呢?首先讲个架空的小故事。
某出版社编辑部决定组织发行“世纪末特辑”。主编问大家:“有没有什么有趣的素材?”新人可能会回答:“有的宗教团体预言地球会在玛雅历的世纪末灭亡。”主编要求:“快去调查一下。”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案例。有个宗教团体相信2012年12月22日地球会灭亡,至今该团体仍在秘密开展活动。
颇有意思的是,尽管该团体的预言并未成真,但信徒们反而更加团结。明明地球没有灭亡,他们却更加积极地继续开展传教活动。
略微调查后,他们发现,除此以外还有别的团体也是预言失灵、信徒的信念反而更强。那位新人预感到即使预言没有成真,信徒们仍不肯动摇信仰的背后,似乎存在某种特别的因素,于是他向主编进行了汇报。
主编:“似乎挺有意思的。还有别的团体是这种情形吗?”
新人:“如果去查查国外的团体,应该能发现同样的现象。但是能够调查到的团体有限,恐怕很难进行统计验证。”
主编:“那倒是(笑)。既然数据有限,那么我想知道,为什么预言失灵后信徒反而更加虔诚。只要弄明白原因,即使案例较少也没关系。”
新人:“好的,谢谢。我立刻去查。”
由于“统计验证”很难实现,于是主编转变思维,决定用“案例研究”的手法做一篇报道。
要实现统计验证,收集样本非常重要。具体来说,收集样本时需要把整个分析对象按比例缩小。例如,在分析日本社会时,男女比例约为一比一,而且年龄结构要反映出日本的少子高龄化现象。性别、年龄、家庭结构、学历、职业等方面都要与日本社会的平均水平相似。
倘若在收集样本时偏向一方,例如只调查了一群老实的年轻人,那么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必然与社会经验丰富的老年人群的数据大为不同。因此,应随机(random)挑选样本,以使缩小后的分析对象不存在偏差,同时必须充分收集数据进行统计计算。
以组织及团体为对象开展调查时基本就是这种结构。如果要验证纵使只是进行单纯的统计分析,至少也要收集大约 30 个宗教团体的数据。
倘若真能实现这种理想的取样调查,那么采用统计学的构思当然是再好不过了。然而,若是时间有限,或是收集到的样本数量达不到统计学研究的要求,那就只能采取别的思路展开调查。
编辑部新人开始调查以后,转眼又过了几天。
新人:“主编,我调查了一下发现,有的信徒即使亲眼见到足以颠覆自己信念的事实,仍然毫不动摇,甚至变得更加虔诚。但要发生这种情况,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主编:“哦?什么条件?”
新人:“首先,信徒因为误信预言做了某些错事难以回头。例如辞掉工作、变卖家财入教等。这类人很想相信‘自己的决断是错误的’。其次,他的身边有同伴一样相信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来自同伴的认同加强了这一心理作用。满足了这些条件,信徒不但不会动摇信念,反而更加虔诚。”
主编: “有意思。相同情况是不是也有可能发生在其他宗教团体?”
新人:“我不可能调查太多宗教团体,所以没法断言。”
主编:“既然调查不了太多宗教团体,那就查查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宗教团体吧。这回的案例是 2012 年的世界末日预言,还可以调查一下 20 世纪末,也就是 1999 年的世界末日预言。同样是世界末日预言,如果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宗教团体都发生了同样的情况,那就可以断言了。这种思路和重复试验进行验证没什么不同。调查两三个案例就基本可以得出验证结果了。”
在此需要读者注意的是,主编要求“调查两三个案例”。虽然主编要求增多研究对象,但他所谓的增多并不是为了实现统计推论。具体笔者将在第 3 章进行介绍,此处要强调的是,主编试图把一个个案例当做自然科学实验的研究对象进行处理,通过重复试验增强验证效果。
换句话说,主编要求新人去确认,在如下两个条件同时成立的情况下,即:
做了某些错事难以回头。
有同伴同样认为他们的信念是正确的。
其他案例中是否也出现了尽管预言并未成真,信徒反而更加热心于宗教团体活动的现象。进而言之,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以上两个条件未能同时成立(比如,刚成为信徒没多久,还没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又或者没有同伴持相同观念),信徒应该会退出宗教团体。若能从别的案例当中发现这一情况,那就进一步增强了假说的准确性。
举身边的例子而言,当我们要调查什么东西能浮在水面,什么东西会沉到水底时,我们假设“大”和“轻”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的话物体就能漂浮在水面上。重复试验所要做的就是,确认满足两个条件的物体无论形状如何是否都会漂浮(水平展开的方法)。即无论是正方体还是金字塔形的四角锥,是不是只要又大又轻,都会“漂浮”。
除了水平展开,重复试验法当中还有别的方法(逻辑确认的方法)。即证明当两个条件没能同时成立(或者两个条件都不成立)时,物体不会“漂浮”(也即“下沉”)。
该实验是为了验证“密度小于 1 则浮于水面”的原理。通过深入探索“物体为什么会漂浮”这一疑问,最终发现“原因在于有浮力”这一基本原理。
……
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在公众号后台回复C210或书名,会自动弹出下载地址,即可一键免费下载电子版学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