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成长 > 正文内容

0923​《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指南》-pdf,txt,mobi,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橙子读书小站3年前 (2022-01-24)个人成长394

为阅读而创,为热爱分享,每天早8点,阅读者的橙C早餐。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首页回复书名或者编号269,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269zydsjgl.jpg

【编辑推荐】

影响百万人的拆书帮创始人赵周教你升级个人学习力,把知识拆为己用 

采铜、林少、肖知兴、黄有璨、姬十三、吴晓波联袂推荐 

腾讯、阿里巴巴、小米、招商银行、银联、顺丰、广东移动等企业认可的学习策略 

“便签学习法”+“RIA现场学习”: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职场竞争力

【内容简介】

知识焦虑时代,每个人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但大部分人都有读不完、没时间、看不懂的困惑。

《这样读书就够了》针对如何处理繁杂信息、如何高效迭代知识、如何将常识学以致用的问题,高级学习者的杀手锏是:

1.具备高效能学习力,把知识拆为自己的能力。

2.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让一切学习助力我成为专家。

《这样读书就够了》是拆书帮创始人赵周基于《这样读书就够了》*版的完善之作。拆书法与成人教育学的五大公理一脉相承,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联经验,聚焦实际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即是供组织学习的“RIA现场学习”和供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

这本书将让你收获更高级的学习方法。通过便签法的使用和拆书家的讲解,学习者能快速直击一本书的精髓,并将其转化成工作和生活中用得上的能力。

拆书帮曾服务无数企业、商学院、读书会,它所提供的不只是针对知识的解读,更是对学习者反思力和行动力的催化。学习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拥有学习力,你就拥有了对生活的掌控力。

【作者简介】

赵周,拆书帮创始人,教育实践家,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专家,《经济观察报》《销售与市场》专栏作家,著有《拆出你的沟通力》《这样读书就够了》等畅销书,并有多本译作。

拆书帮是中国*大的非营利性学习爱好者组织,践行通过学习改变行为,“释放学习促进者的能量”。截至2017年10月,拆书帮在全国拥有33家正式分舵,18家筹备分舵,覆盖40多个城市。每个分舵每周举办一次线下拆书活动,目前已培养出1100多位拆书家,深度影响数十万人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图书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读书为什么这么难?

问题一:没时间、没精力

问题二:看不懂、记不住

问题三:看不下去

第二章 从“读书”到“拆书”

职场人应该怎样学习

有效学习的五大公理

为什么培训比书贵?

“拆为己用”才是真的学习

RIA=阅读拆页+讲解引导+拆为己用

片面追求“干货”是一种“病”

RIA现场学习: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三章 学习者的不同境界

你是哪类学习者?

初级学习者:原始人的学习状态

高级学习者:将推理用于个人生活

学习促进者: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人

如何正确地提问?

做一个有价值的学习促进者

第四章 便签学习法:培养全新的思维模式

明确目标:提升学习力

拆解原则:反求诸己

随处可见的辅助工具

“拆书”七步曲

便签使用贴士

切勿陷入误区

你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第五章 打造学习力的三个维度

学习力是元能力

解读知识:为信息添加上下文

I便签:辨别知识和信息

不要急于质疑和挑战

如何借助A1、A2便签来追问和反思?

用便签法升级学习力

为什么追逐“干货”是伪学习?

第六章 构建属于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知识管理:被加工的碎片化信息

学习不是照搬他人的体系

知识体系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便签法:聚沙成塔的好工具

搭建体系的三种思路

第七章 知识体系如何搭建?

拆出你的沟通力

拆书家成长体系

拆书学院:为职场赋能

第八章 主动学习的境界

识别自己的核心能力

选择比勤奋重要

经验和反思是最重要的知识

做一个有梦想的行动家!

第九章 拆书家——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

一种新的“专家”:拆书家

没有拆书家拆不了的书

拆解:如何提高职场力?

拆解:如何管理下属?

像拆书家一样学习

后记

致谢

【媒体评论】

拆书学习法敦促学习者从知识出发,联系自我、付诸实践。在实践和知识相遇的一刹那,火星四溅,学习终于发生了。从成人学习的理论来看,这一刹那的稀缺性、珍贵性、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尤其是在处处都是标准答案、万能灵药和心灵鸡汤兜售者的成人学习领域。 

  ——肖知兴教授 

  领教工坊联合创始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总经理课程(AMP)创始主任 

  4年前初读《这样读书就够了》*版时,我就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赵周老师所提倡的学习一定要“致用”的理念,我一直谨守并受益良多。如今,这本融入了赵周老师诸多新思考的书得以再版。我真诚地向每一个学习者,尤其是每一个对“如何学习”这件事感到纠结的学习者推荐。 

  ——黄有璨 

  三节课联合创始人、《运营之光》作者 

  书应该怎样读,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赵周说,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不同目的有不同的读法。这道理看起来复杂,但实践完你会发现,这才是*简单的读书法。从这本书开始,更新你的读书体验吧。 

  ——姬十三 

  果壳网CEO、分答创始人 

  赵周老师是十点课堂的学习力导师,他的课提倡以自我需求为中心的高效学习,思路清晰、启发性强,非常受学员的欢迎。 

  ——林少 

  十点读书创始人 

  朱熹谈读书的方法,有八字要诀:“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意思是看书要耐心玩味,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来体会。拆书帮帮主赵周老师的一套读书实操方法,不仅跟先人的高见遥相呼应,而且贴合了当下职场人的终身学习诉求,是经过了千百人验证的、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在这本书里,赵周老师不仅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读书、拆书方法,而且对学习这件事作了深入的思辨,体现了一个资深书虫的理论素养和真知灼见。相信阅读这本书一定会让你有所启发。 

  ——采铜 

  心理学者、《精进》作者 

  对于任何一本书,读者都可结合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选择阅读的内容,从而在*短的时间内把一本书的精华“拆为己用”。在我多年的阅读和写作生涯中,也经常用此法读书、收集资料,颇有成效。故向职场中人推荐。 

  ——吴晓波 

  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

【前言试读】

读书无用论与学习能力

  读书有没有用,是老问题。

  很多人批驳“读书无用论”,但都没有批到本质。读书无用论的本质是,学习者不具备使学习有用的能力。最明显的是,仍然有太多人没有对“读书”进行分类。

  熟读唐诗三百首,但我依旧牙疼,所以读书无用;研读高等数学,但我还是不幸福,所以读书无用;读过托尔斯泰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但领导还是不喜欢我,所以读书无用;读了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但月薪还是不到一万元,所以读书无用。

  有的书是“颜如玉”,有的书是“黄金屋”。你在“黄金屋”里细细找了三圈,说根本没有“颜如玉”,你很失望。这不是书的问题,这是缘木求鱼。就像你跟皮肤科医生打了一天麻将,然后抱怨你儿子的感冒一点儿没好。

  读数理化可以益智,读文史哲可以怡情,读本科课程可以训练思维方式,读研究生课程能掌握科学方法。有些书是为了兴趣而读,有些书是为了拿到证书而读,适合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

  如果不会烧菜,那就去读菜谱;如果总是跟人闹别扭,那就去读与沟通相关的书;如果买不起房,那可以去创业,同时读读《如何经营一家饭店》《做好市场》《怎样服务好客户》……有些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提升能力,我们称之为“致用类阅读”。

  所以,读书之前应该先确认自己的目的,然后选择不同的书,并使用不同的读法。比如,致用类图书就不用在乎是否读完,是否理清了作者逻辑、知识脉络,而应该拆为己用,联系个人经验加以运用。(至于原书的体系,并不重要。致用类阅读的关键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小说或诗集,正读或跳读都无所谓,懂或不懂也无影响,沉浸其中,物我两忘,一个闲适的下午就这样消磨过去,比看电影开心,比旅游成本低,本身就是无用之用,又关乎什么“读书无用论”!

  古代有人生病了,不论啥病——头疼了、手断了、消化不良了——都送到医馆,找同一个大夫用同一套“望闻问切”来瞧病。现代医院就不是这样,你到医院一层大厅的咨询台询问“ 我要看病,哪个医生最厉害”,对方一定不是直接回答你的问题,而是先问你的症状。

  从全科到分科,从笼而统之到分门别类,这是一门学问进化的必然。

  读书和学习也是。想想看,为了通过考试而读的书,为了消磨时间而读的书,为了博闻强识而读的书,为了解决问题而读的书……怎么可能用一样的阅读方法?

  当发现读书无用时,有人因此嘲笑学习,有人因此指责读书这件事,还有人抱怨内容太晦涩、太浅显、翻译质量太差。这些问题也许客观存在,但这些指责和抱怨忽略了最需要对学习结果负责的人——学习者本人。

  读书有用还是无用,关键在于学习者是否具备使学习有用的能力。

  知识付费与学习能力

  知识付费是不是风口,是一个新问题。

  2016 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知乎live”“分答小讲”“得到”“在行”等应用纷纷上线,“喜马拉雅”“豆瓣”“微博”也都推出各自的知识付费模式。

  据《2016 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称,33.8% 的新媒体用户已经开始为新媒体内容付费,15.6% 的用户有付费意愿但还没有付费行为。

  拆书帮虽然是非营利性组织,但汇聚了各个城市最爱学习的一批职场人。拆书帮超过六成的会员都参与过某种形式的知识付费,有一位“报课狂人”过去一年在网络学习上投入数万元。

  我问他,那些形形色色的在线课和训练营给你带来了哪些收获?他想了一会儿说,主要是心里踏实吧,比如开车的时候放一段名师音频,就觉着“时间没白过,充了点儿电”。他又说,后来买了很多课都没来得及听。

  过去一年中看似火爆的“知识付费”,其实是由用户的焦虑、恐慌和好奇心驱动的。在当下这个变幻莫测、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人们都不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于是他们的内心满是“知识焦虑”和“知识恐慌”,这时候,每当有人包装出一个“你必须关注的未来”或是某些“成功之道”时,他们就忙不迭地要去一窥究竟。

  这情形像极了家长们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各种奥数班、写作班、智力开发班、兴趣班,而仅仅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我们不上,输在起跑线上怎么办?”一个大家无法回答的问题是,假如这群焦虑、恐慌的用户从知识付费产品中感受到的价值并不明确,他们还愿意继续付费吗?

  2017 年3 月,“得到”创始人罗振宇披露,“得到”总用户数为558.48 万,日均活跃用户数为45.45 万,专栏日打开率为29.3%。也就是说,虽然花了钱,但每天听课的学习者占比不到三成。

  这不是个别现象。实际上,“喜马拉雅”等平台的公开数据显示,付费用户的打开率和播放率都在大幅下降。花钱买了却不听的大有人在,且这一人数的比例在持续上升。

  各种声音也相继出现,有人说知识付费是“欺骗者的游戏”,有人把“购买知识产品”称作“交智商税”。

  此时距离这个风口兴起还不足一年。

  有人感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风口轮番登场,新问题层出不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但是,付费学习的起起伏伏根本不是新问题呀。因花了钱听不完而感到愧疚的人,请看看自己家的书柜:有多少书是买来而没有看完的?没时间、没精力、记不住、学不下去,其实是老问题。

  认为听了也没什么用,因而冷嘲热讽的人,唱的是“读书无用”的老调:学习没收获,就指责读书没用、老师不行、内容不好。学习能力低下,也是老问题。

  大部分人认为自己需要知识付费产品,但大部分人无法从中获得价值,而这并不影响消费者继续付费,因为这些人并不能识别知识,也并不是真的需要这些知识。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缺乏哪方面的知识,所以面对大众且未必有深度的知识必然大受欢迎。

  人们普遍热爱学习的原因是,大多数人并不是因为知道自己缺什么,然后去弥补,而是因社会化媒体、传统媒体和内容演绎者的包装而被影响。

  很多知识只是长得像知识而已。

  很多人也只是装作很爱学习而已。

  经济学早有定论,任何市场要想健康发展,而不是“劣币驱逐良币”,从来不是靠卖家的自律,而是靠买方的辨别力。能判断自己需要的课题、分辨各种来源的信息,也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维度。

  若论商业,知识付费是看对消费者有没有真正的价值;若论教育,则看学习者有没有真正地成长。而对成人学习来说,有无成长,归根结底不取决于平台、模式、内容、咖位,而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知识付费能否持续,关键在于学习能力普遍低下的状况能否改善。

  伪学习与真正的学习能力

  新问题层出不穷,比如热门的学习课题:“昨日全民学创业,今日人人树IP”,比如流行的学习工具:“手机让接收信息空前便利,同时信息质量大幅下降”。

  有些老问题一直没有变,比如学习的本质,以及学习能力普遍低下的事实。

  我最早是在阿里巴巴工作,从销售管理做到培训管理,后来去不同的企业讲课,慢慢有了一点儿名气。邀请我的企业越来越多,但同时自我怀疑也在不断加剧:对于听我课的学员们来说,在听到新知识的兴奋之后,在经历培训现场的激动之后,在给予反馈表高分评价之后……他们到底能改变多少?所谓“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

  其实,很多爱学习的人都有类似的困惑:买了很多书,但没时间看、记不住、看不下去;报名了很多在线课程,但听后除了觉着老师很牛,并没觉得自己变得更好。你可能制订了很多计划:锻炼身体、学习英语、少玩手机、坚持早起……但大部分都没坚持下来。

  有时候你可能会想:就算坚持下来了,又能怎么样呢?

  困惑的不只你一人, 整个企业管理界以及企业培训师、人力资源管理者、人才发展专家……都希望解决这些问题。而几乎全部解决思路都可以归纳为:升级教的理念、教的设计、教的场合、教的技巧、教的工具……早在智能手机兴起之前,就有企业大学校长跟我说,如果我们能够让企业培训变得碎片化、移动化、社区化和游戏化,培训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为此,他们一家企业投入了近千万元人民币,研发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系统,开发自己的App(应用程序)和微课。

  但我从自己的培训管理工作和几百场培训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是:职场人学习效果的瓶颈主要不在“教”,而在“学”上。老师们在“教”上升级再多,如果到了学习者那边总是乘以零,那学习效果还是零。你看,现在的微信、微博,其实已经实现了碎片化、移动化、社区化和游戏化,但平心而论,大部分人在手机上

  的学习效果并不怎么样。

  这两年,读书似乎又热了起来,同时各种在线学习资源越来越多:MOOC(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类公众号、在线微课、在线训练营,各种大神、大牛、大V。但信息越多、越繁杂,就越需要真正的学习能力,越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大部分职场人在学习时“听听激动,想想感动,过后不动”的问题本质上没有改变,只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了。

  以下是四类常见的伪学习,看看你有没有中招儿。

  第一类伪学习——追逐各类“干货”,无论干货的表现形式是20 分钟音频、10 分钟视频,还是PPT(演示文稿)或者思维导图。

  第二类伪学习——追捧各类“大神”,想当然地觉得听了牛人的分享,自己也会变牛。而且也没有能力辨别那是真大神还是跳大神的。

  第三类伪学习——崇拜各种“新知”,最喜欢《失控》《从零到一》《人类简史》《大数据时代》这样高屋建瓴的图书,看到“你从前对职业规划的认识都是错的”这样的标题就赶紧打开,碰上从量子力学开始讲创业,或者从脑科学出发谈沟通的文章,能兴奋得浑身发抖。

  第四类伪学习——沉迷于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对这类人来说,勤奋、坚持,以及读书、听在线课程的数量本身就是意义。有人奔波于各个社群,有人参加各种训练营,有人立志一年读50 本书,有人坚持每天打卡背单词……

  你现在可能不完全认同,比如为什么追逐干货是伪学习,或者你说的干货跟我说的干货是不是一回事。欢迎你带着质疑打开这本书,在阅读中独立思考。本书会把每个观点的前因后果都展示给你。

  当然,伪学习也不见得都不好。最终,有人学成了大侠,武艺高超;有人学成了大夫,治病救人。只是大侠和大夫都凤毛麟角,大部分人并没有什么成长。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翻了一堆书、收藏了一堆干货、参加了一堆微课之后,有些人以为自己已经聚沙成塔,其实还是一盘散沙。

  那么,对于成年人或职场人来说,怎样实现真正的成长呢?

  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供接收的信息量空前泛滥,但能否真正地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是在于学习者自己:

  第一,是否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可以拆为己用,可以处理信息,可以解决问题。归根结底,是否能够达到知行合一。

  第二,是否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反求诸己,可以触类旁通,可以举一反三。是否可以不断升级,最终成为专家。

  拆书法是锻炼成人学习(或者说自我导向的学习)的有效工具。本书的目标是通过掌握拆书法,全面提升成人学习能力、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拆书法与拆书帮

  自2009 年起,我开始在一些企业尝试提升学的能力、学的方法、学的兴趣、学的效果。从表象到本质,从理论到实践,从工具到方法,逐渐完善形成一个体系。2013 年元旦,《这样读书就够了》出版,书中系统阐释了拆书法。同年,拆书帮社群创立,到2014 年,《拆书家成长手册》和《拆书帮分舵运营手册》奠定了拆书家成长体系的基础,至今培养出千余位不同级别的拆书家。

  在拆书帮,我们借鉴成人教育学的诸多研究,并结合职场人实际情况,把成人的学习能力分为三个维度:内化与应用知识、分析与整理信息、追问与反思经验。使用拆书法,可以从不同维度锻炼自己的学习力,并最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不少人第一次听说“拆书”时都会问:是不是把书拆散?是不是快速抓住书的重点,或者找到书的精华?

  “拆”字在哪里出现最多?墙上。如果看到一堵墙上有个“拆”字,外面还画了一个圈,你会怎么想?一定是,这里要被拆掉了。

  你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它跟你没关系。

  有这么一个村子,穷到村里的小伙子都娶不上媳妇。有个小伙子去县城打了几天工,头脑活络了点儿,买了一桶油漆带回家。他在自己家石头院墙上刷了个大大的“拆”字,然后给媒婆打电话说:“再给介绍一个对象呗。”这次介绍的姑娘一到小伙子家门口,看见“拆”字就两眼放光,回去后跟媒婆说“俺乐意”。俩月不到,结婚了。整个村子的小伙子都学会了这一招儿,全村房子都刷上了“拆”字,全村小伙子的婚姻大事都解决了。

  请问,那些姑娘看见房子上的“拆”字时想的是什么?

  A.这幢房子要被拆掉了。

  B.拆迁款!补偿!新房子!

  一定是B。因为这事跟她们有关系了。哪怕仅仅是可能有关系,可能带来价值,都会影响人们的想法和做法。

  拆书也是这样,重要的不是快速找出书中重点,那跟我没多大关系,重要的是能不能为我创造价值、为我解决问题。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用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场景。拆书法分为供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供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通过运用“便签学习法”a,让人读一本致用类图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依靠“RIA 现场学习”,由拆书家将一本书加工成一场现场培训,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以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也叫“拆书帮俱乐部”)。拆书帮分舵是非营利性“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释放学习促进者的能量”,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拆书法以对成人学习的研究为基础,这些理念并不难理解,但这些理念会颠覆你读书的习惯和学习的思路,并且能解决常见的成人学习问题,比如压力太大,没有时间学习,看不懂或记不住,看书看不下去。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个渴望自我提升的职场人,我将在本书第一章讨论。

  第二章中讲解我们必须区分两类学习,一类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另一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也叫“学院式学习”,通常是以通过考试或科学研究为目的,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解题。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也叫“成人学习”,主要强调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另外,第二章也谈及拆书法的两种实践形式:供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以及供组织学习的(由拆书家带领)RIA 现场学习。

  第三章希望你能判断自己属于哪类学习者。虽然两类学习法并无高下之分,但多数人受多年传统教育影响,只熟悉一种学习法。学习能力强的人应该能够同时掌握两种方法,并灵活运用。拆书法和便签法就是锻炼成人学习的有效工具。

  第四章详细讲解了便签法,应用便签把书中知识拆为己用。

  第五章把学习能力从一维(内化与应用知识)拓展到三维,新的维度包括如何在移动阅读中有效学习、如何通过经验学习。便签法的进阶应用可以从每个维度上助力学习能力的升级。

  所有学习都应该本着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的原则。第六章我们将探讨知识体系的方方面面。第七章列举了几个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范例。

  第八章介绍了主动学习,包括如何选择学习课题,如何选书,如何善用移动阅读来学习,如何用便签辅助写作,以及主动学习的最高境界。

  第九章的主题是拆书家,通过教会别人,拆书帮可以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可以把一本书加工成现场培训,可以帮助身边的人构建知识体系。

  如果你因好奇而翻开这本书并读到这里,不妨带着两个问题开始接下来的拆书法之行:第一,生活、工作和学习总有那么多问题,你选择怨天尤人,还是反求诸己?第二,对成年人或职场人来说,需要具备的能力太多了,那么优先提升哪项能力会带来最大、最持久的收益?

【精彩书摘】

知识管理:被加工的碎片化信息

  我曾在多个企业大学分享“知识管理”这个课题,在调研中我发现,大多数报名的学员对知识管理的期待有三个:

  1.怎样更好、更高效地寻找和收藏资料。

  2.怎样对信息、文档、资料分门别类,找到好用的方法或软件来管理。

  3.怎样读更多的书,记住更多的内容,理解作者的体系。

  从这些期待中可以看出,大多数职场人认定,若能用心积累知识碎片,日积月累,必然能得到巨大的回报。人们的惯有认知是积少成多,但事实屡屡证明聚沙不一定能够成塔。

  对职场人来说,以收集、整理资料为主的“知识管理”产生的价值非常有限:投入不小,产出并不大。

  如今移动阅读导致信息碎片化,更是削弱了收集资料的意义。有人说,如果你想要的资料搜索一下就能出现,还有什么收集的必要呢?

  曾有一位高学历的全职妈妈说她有个习惯,看到好的育儿文章都会收藏起来,后来发现不同文章的观点也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有的文章说“绝对不能孩子一哭就抱,这样会让他哭得更厉害”,有的却说“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是两岁之前建立起来的,所以这个阶段应该有求必应,一哭就抱”;有的文章说“按天性教养孩子”,有的却说要教孩子背诵《弟子规》……

  知识管理,尤其是碎片化时代的知识管理,重点不是对承载知识的文档和文章进行管理,而是对加工知识的大脑进行管理。现在人们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大多是:刻意寻找信息和资料,然后收藏、贴标签、归档,以便日后调用。就像《天空八部》里藏有大量武学典籍的“琅嬛福地”:“天下各门各派的武学典籍,尽集于斯。……书架上贴满了签条,尽是‘昆仑派’、‘少林派’、‘四川青城派’、‘山东蓬莱派’等等名称,其中赫然也有‘大理段氏’的签条。但在‘少林派’的签条下注‘缺易筋经’,在‘丐帮’的签条下注‘缺降龙十八掌’,在‘大理段氏’的签条下注‘缺一阳指法、六脉神剑剑法,憾甚’的字样。”

  创建琅嬛福地、搜罗武削典籍的是逍遥派的两位高手——无崖子和李秋水。逍遥派的武功已经很强,书中没说他们拿这些典籍有什么用,主要是留给女儿的。段誉进入山洞时,琅嬛福地的典籍已经不在了,已被无崖子和李秋水的女儿搬到苏州夫家了。这个女儿的夫家姓王,人称她王夫人。

  虽然拥有这些一流的知识收藏,但王夫人的武功并不怎么样。在金庸的江湖里,最多算是二流。比不上情人段正淳,比不上隔壁亲戚慕容家,更比不上乔峰、段誉和虚竹。要论王夫人的待人接物、处世机变、谈吐审美,就完全是反面典型了。王夫人的例子说明,文档整理式的知识管理就算不是完全没用,也是用处很小。

  王夫人的女儿叫王语嫣。王语嫣也能看到那些典籍,但她不只是简单地收藏和阅读,而是把不同的武功知识在自己心中串联起来。所以,虽然她自己不会动手,但可以指导实战。

  王语嫣的例子说明,能把不同来源的碎片化信息加工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联系实际问题规划自己的实际运用,是知识管理的更高境界。

  王语嫣虽然识尽天下武功,且能在脑中融会贯通,但她的见识在金庸的江湖中不算第一流的。着墨最多的、最受推崇的,无论是武功还是待人接物、处世机变、谈吐审美都第一流的人物,是张三丰。至于他读过多少书,收藏了多少武功,书中没说,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输出能力超强:爱徒俞岱岩受伤,他烦闷之下写了24 个字,教会张翠山一套武功;他闭关18 个月,发明太极剑,教会张无忌;他教出的武当门徒,各个人品武功都是上乘。张三丰(以及其他一流高手)的例子说明,知识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输出,包括写作输出和教会别人。

  知识管理这个概念于20 世纪80 年代提出,30 年间已经完善了很多。总的来说,知识管理有两大分支:学院派的知识管理和实践派的知识管理。学院派的知识管理对应学院式学习,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用更多、更好、更清晰、更系统和更易提取的知识指导科研、梳理框架、撰写论文;实践派的知识管理对应成人学习,以促进应用、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为目标,企业、军队等大型组织更为关注。

  在中国企业界,大家公认知识管理投入最大、成效最明显的是华为。很多大企业都派人去华为学习知识管理。

  华为内部有个拆书帮分舵,发起人正是知识管理部的一位负责人,我曾请他分享华为知识管理的心得。他说,华为的知识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2010 年之前,重点是显性知识管理,也就是文档管理,包括归纳、存档各种专利文档、人员文档、客户相关文档、事件相关文档,以及研究如何方便调出。

  第二个阶段是在2011 年之后,重点是经验管理。2011 年华为引入了美国陆军、英国石油的知识管理顾问,开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经验交流,强调知识应用和实践社区。

  第三个阶段叫作集体智慧管理,其本质是输出知识和解决复杂问题。华为开始追问,怎么利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解决复杂和不确定的问题?除了总结利用好旧知,如何激发组织创造出新知?内容和知识能否直接变现?

  这本书的重点不是组织的知识管理,但对个人学习来说,这三个阶段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第一个阶段对应王夫人的境界,收藏很多文档、音频、视频并分门别类,然而并没有什么用;第二个阶段对应王语嫣的境界,知道要联系经验,要加工梳理,要在用中学,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三个阶段对应张三丰的境界,通过输出来升级表达、成为专家、知识变现,同时增长自我智慧、解决复杂问题、促进他人成长。

  在移动阅读时代,如果你关注的微信公众号达到20 个,那么每天你收到的推送信息可以编成一本书。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碎片化信息。在海量信息中看到可能有用的信息,总要浏览一下吧,再收藏、加个标签、笔记分级、硬盘扩容……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能产生的价值却越来越少。

  职场人最需要的是聚沙成塔知识管理。打造出自己的知识体系,能用于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有助于式的深化思维、升级表达和成为专家。

  学习不是照搬他人的体系

  你有没有算过每天花在微信、微博、知乎、今日头条上的时间有多少?随着移动阅读逐渐成为接收信息的主流渠道,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听到类似的感慨:如果人们把看手机的时间用来看书就好了。

  这么说的人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手机上的阅读是碎片化的,而读书是系统的、完整的信息输入,效果更好。

  很多人接受这个说法,然而没什么改变,还是继续带着负疚感刷手机。然而,看书一定比看手机更好吗?这个惯有认知符合事实吗?

  如果要追问下去,本质上牵涉四个问题:

  第一,系统化的信息一定比碎片化的信息更有价值吗?

  第二,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一定比没有更好吗?

  第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书上的知识体系是一回事儿吗?

  第四,看书一定比看手机更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吗?

  我们分别从这四个角度来深入分析。

  1.系统化的信息一定比碎片化的更有价值吗

  答案显然是“不一定”。

  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说,《论语》本身是碎片化的语录,《圣经》的信息远没有基督教“系统神学”那样体系化,《道德经》差不多是一篇长博客的篇幅,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价值也不见得小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从成人学习的角度来说,如果我希望解决孩子不肯按时睡觉的问题,却从儿童心理学绪论开始学习,那投入产出比很低;如果我希望跟学物理的男友有共同语言,却从古希腊的泰利斯开始了解物理学,那叫南辕北辙。韩非子说过:“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这里不是要否定系统性知识或构建知识体系的价值,而是要提醒读者:当知识体系可以更好地完善学习能力、促进思维模式时,才是最应该注重系统性知识学习的时候。

  2.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一定比没有更好吗

  是的,但需要强调的是“自己的”知识体系。

  很多人自以为学历高、读书不少的人,其实并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们对待信息或知识的态度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听风是风、听雨是雨;二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三是顺我者点赞,逆我者不看。

  有的人今天转发一篇题为《人生就是一杯清茶》的文章,明天转发《你从未真正拼过》。这是第一类人,这样的人去读书,会随着书的内容不断改变自己的想法:今天觉得人际关系最重要,明天立志提升时间管理能力,后天发现情商才是自己最大的短板。

  有的人只关注手机上的新闻、八卦、时尚,从不关注知识或信息;他们看电视、看电影、看美剧,从不看书。这是第二类人,这样的人在遇到与原有认知不同的信息时,会很愤怒。永远不要试图说服他。

  三八妇女节时,妻子转发一篇文章给丈夫,标题是“为什么女人总是渴望礼物,其实她要的只是一个态度”,丈夫回给妻子一篇“喜欢你会为你花钱,真正爱你会为你省钱”。这是第三类人,这样的人有可能学识很丰富。他们路遇仇人时,心里会盘算一下,若打得过就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打不过就说“忍一时风平浪静”。林语堂说某些中国人“得意时信儒,失意时信道,绝望时信佛”,正是此意。这不叫“把知识拆为己用”,只能说是拿来为自己已经做出的选择或行动进行合理化辩护。

  这三类人的行为都是没有知识体系的表现,看似差别很大,本质却是一样:都没有真正地学习。没有了体系,信息或知识就是一盘散沙。沙粒聚得再多,也堆不成塔,只会成为没有结构、风雨飘摇、随时坍塌的沙丘。

  所以,构建知识体系不是因为体系本身有多好,而是因为知识体系能够让人更好地反思、应用、解决问题,让人具备稳定的根基和框架,具备成长思维、批判思维和系统思维,不至于一一接收新信息就跟着改弦易辙去了。

  3.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书上的知识体系是一回事儿吗

  提到知识体系,大多数人默认的理解是把书的架构、专家的逻辑和学科的体系搬到自己头脑中。这是典型的学院式学习,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认知。

  首先,只是把书读过一遍,根本无法把握书中体系。因为记不住。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的“学习金字塔”(见图6–1),通过阅读得来的信息,在两周后的记忆留存率约为10%。你拿着1/10 的拼图能拼出图形框架来吗?不可能。

  对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者,搭建知识体系的方法是,在空白页写下个人索引,再加工出全书的结构笔记,梳理整体架构,列出基本的大纲与前后篇章顺序。

  这也是大部分人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如果在某领域做研究,那这是必经之路。但是,从书中照搬知识体系不是成人学习的方法,成人学习要求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们来对比成人学习五大公理一解释。

  一是,书中知识体系的构建“自我导向”的与学习者无关。

  你知道致用类图书的作者一般从第几章开始写吗?不是第一章。通常是从第二章或第三章动笔,阐释最核心、最具创见性的内容。然后回头去补第一章,以铺陈背景、合理引线、完善系统。最后加上引子或前言。这些对体系的考量对于一本成书来说很重要,但对一位非专业读者并没有什么意义。

  最典型的例子是教科书。比如,《斯波克育儿经》从孕期讲到新生儿、青春期,从饮食讲到健康、心理,但善于学习的父母只看与自己孩子相关的章节,将之与自己孩子的情况结合,吸收相关要点并加工为自己需要的信息框架。

  二是,作者永远不如学习者清楚自己的实际问题。

  以时间管理为例,很多人宣称自己这套方法是最前沿的时间管理方法,言外之意是它比其他方法更有效。实际上,若不清楚相关的适用边界,即使学习者对某本时间管理类书的体系了如指掌,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自己的时间管理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只能自己想清楚,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经常有可能夸大所讲方法的适用边界,另一方面是因为只有自己才能把自己的情况和习惯考虑进去。比如有人主张记录做每一件事所占用的时间,这法子对某些人来说如鱼得水,对另一些人来说却苦不堪言。

  三是,强调书中的体系会导致学习者忽视实践经验和学习动机。

  专家研究和归纳出的宏大、缜密的知识体系固然好,但若学习者在相关领域并无经验,那这样的知识体系就只具备审美或逻辑上的价值。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明确反对大学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管理课程,理由是学生之前根本没有相关经历,依靠理论学习得来的知识体系,日后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还是会手足无措。无独有偶,管理学家明茨伯格严厉批评高校的MBA(工商管理硕士)教学是“以错误的理由、用错误的方法、教育了错误的人”,根源也在于只重理论体系,忽视了学习者的经验和实践。

  另外,若非“内在驱动”而搭建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可能不堪一击。美国教会里的小孩从小上主日学,很早就熟知基督教教义,但有些孩子到十几岁后,仅因为发现圣诞老人不是真的,整个信仰就崩塌了。究其原因,那些神学知识体系不是他主动思考和追问得来的,只是为了得到家长表扬或讨老师欢心而学,是“外在驱动”的结果。

  4.看书一定比看手机更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吗

  如果学习者缺乏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那看书和看手机都没有多大益处。

  书中信息确实比网络信息更加体系化,但书上的体系和自己的体系不是一回事儿。既然如此,那么人们所认为的“多花时间看书,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如同“多吃猪脑可以补脑”的说法,是典型的想当然。你以为用更精密的方法(比如列索引、写大纲)看书,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了?这就如同依靠吃保健品来维持健康。也许有一定的作用,但真正的健康之路只有一条:自己锻炼。

  要想聚沙成塔,沙粒与沙粒之间必须能够连接、黏合。若能够对林林总总、扑面而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就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信息或知识的碎片化不是问题,能否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才是关键。

  归纳一下,若学习能力差,看书和看手机没有区别;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尚无基础的领域,看书比看手机好;若学习能力较强,在该领域发展了属于自己的体系,看书和看手机都可以拆为己用,进一步为自己的体系添砖加瓦。

  第四章介绍便签法时提到,由成人学习五大公理可以推导出一个原则:在一切跟学习有关的事情上,反求诸己。现在可以推论,反求诸己的原则意味着:要打造出自己的知识体系。

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在公众号后台回复269或书名,会自动弹出下载地址,即可一键免费下载电子版学习阅读。

扫描二维码至手机访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橙子读书小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ingjinds.com/post/929.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正念10分钟》-pdf,txt,mobi,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正念10分钟》-pdf,txt,mobi,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为阅读而创,为热爱分享,每天早8点,阅读者的橙C早餐。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首页回复书名或者编号566,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编辑推荐】...

0448《为孩子重塑教育》-pdf,txt,mobi,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0448《为孩子重塑教育》-pdf,txt,mobi,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为阅读而创,为热爱分享,每天早8点,阅读者的橙C早餐。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首页回复书名或者编号C186,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编辑推荐...

0346《冥想:唤醒内心强大的力量》-pdf,txt,mobi,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0346《冥想:唤醒内心强大的力量》-pdf,txt,mobi,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为阅读而创,为热爱分享,每天早8点,阅读者的橙C早餐。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首页回复书名或者编号C077,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编辑推荐...

0764​《象与骑象人》-pdf,txt,mobi,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0764​《象与骑象人》-pdf,txt,mobi,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为阅读而创,为热爱分享,每天早8点,阅读者的橙C早餐。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首页回复书名或者编号110,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编辑推荐】...

0661《被富人垄断的80个财富思维》-pdf,txt,mobi,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0661《被富人垄断的80个财富思维》-pdf,txt,mobi,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为阅读而创,为热爱分享,每天早8点,阅读者的橙C早餐。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首页回复书名或者编号006,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内容简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