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猜测和偏见:何帆阅读笔记》-pdf,txt,mobi,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为阅读而创,为热爱分享,每天早8点,阅读者的橙C早餐。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首页回复书名或者编号C048,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编辑推荐】
向经典致敬:何帆版“如何阅读一本书”。
【媒体评论】
何帆老师是在阅读量上可以秒杀我的高人!当他为樊登读书的用户讲解对未来的认识时,听众的留言就充满了赞美之词。这本书也一样,睿智,博学,不急不躁。
——樊登 樊登读书会发起人
追读何帆兄的学术随笔,已经是我的习惯。不少我百思难解的话题,他都能以简洁而富有穿透力的文字给出解释和答案,闻之时有所悟。在这些举重若轻、透着谦和的文字里,是藏而不露的卓识和洞见。对我来说,读这些文字,不啻是一种“快速充电”。
——吴伯凡 商业思想家、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研究员
一知半解的人言之凿凿,智者却总是充满疑虑。何帆老师这本书不只内容好看,更是一面检视思想的镜子。真实的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常识很可能是错的,正统的理论也不一定正确,我们需要的不是确定答案,而是思考能力。我愿跟何帆老师学习思考。
——万维钢 科学作家、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策划人
何帆称自己是“职业读书选手”。我一直喜欢他的书评与随笔。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不沉闷,有情有趣,不装,不故作惊人语。他的文字,除了平实睿智,还有温情和思想的愉悦。
——张力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FT中文网创始总编辑
【内容简介】
何帆示范版“如何阅读一本书”。
阅读没有门槛,但能通过阅读快速提升自己的人凤毛麟角。
被樊登称作“读书量”碾压自己、文章被吴伯凡当作“快速充电器”的北大教授何帆,就堪称读书界宗师级高手,一直因常年大量快速有效的阅读和产出而备受敬羡。 在自称“职业读书选手”的何帆看来,读书这件事暗藏着诸多不点不透不拨不明的玄机与智慧。在新作《猜测和偏见:何帆阅读笔记》一书中,何帆向读者“示范”了一个读书高手如何通过选书搭建认知结构、如何准确掌握一本书的核心内容、如何有效阅读、直至将图书精髓转化为自我洞见的全过程……可以说,他将自己多年的阅读见解融入本书,希望能帮助读者学会“读懂一本书”,享受阅读带来的自我提升与快乐!
【作者简介】
何帆,著名经济学家,“职业读书选手”,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得到专栏“何帆的北大读书俱乐部”主持者。拥有20多年政策研究经验,游历过50多个国家,把读书当作人生,也把人生当作读书。 视野纵横古今,见识扎实广博,文笔生动鲜活,擅长打通经政史文等各学科顶层壁垒,给读者以豁然启发。
【图书目录】
自序
迷宫里的政治
眼见他楼歪了
合众为一?
六族战争
美国政治的三原色
迷宫里的政治
解码制度演进
为什么艾奥瓦州和新罕布什尔州 在美国总统初选中最重要?
给儿子讲美国独立战争
什么是地缘政治?
历史就是猜测和偏见
罗马公司的兴起
大门口和大门里的野蛮人
英国怎样偷走了中国的茶
谁会爱上法西斯?
这个世界为什么越来越没有秩序
日本为什么会发动侵华和侵美战争?
残酷的战争,残暴的人性
跟随“大东亚共荣圈”的小伙伴们
日本投降了
亲爱的经济学家
国王爱银行
热气腾腾的狗屎运
为什么猴子变不成猩猩?
英国的羊毛业何以能后来居上?
长途贸易的崛起
人天生就是城邦动物
如何第二次跨越金融危机的浊流
你们谈论的房地产泡沫,美国在90年前就有了
当泡沫崩溃之后还能留下来什么
金融中了魔,得治
各国中央银行不再需要政策协调了吗?
前有金融险滩
亲爱的经济学家致亲爱的股民
激情与技艺
读《论语》
从来就没有什么新技术
斯泰因小姐发疯了
尽在言语中
在敌占区偷听上帝发来的密电
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他们的
激情与技艺
为什么日本动漫里没有超级英雄?
什么时候才能告密
成长就是背叛
鸟人
我的师哥在天堂
我的人生理想
附录 200本认知建构荐读书目
后记 如果你是一条河,就要继续向前流
【精彩书摘】
自序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和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Ariel Durant)花了50年时间,写了1 500万字,完成了一部气势恢宏的《世界文明史》。研究了这么多年的历史,参透了沧桑巨变的背后规律,他们应该会超然物外、俯瞰众生,对一切了然于胸吧。
1968年,杜兰特夫妇出了一本小书,叫《历史的教训》。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对历史学的评价并不高。杜兰特夫妇写道:“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
想要归纳历史的规律,想要探究历史哲学,都是水中捞月、雾里看花。“历史嘲笑一切试图将其纳入理论范式和逻辑规范的做法。历史是对我们概括化的大反动,它打破了全部的规则:历史是个怪胎。”
他们这种坦诚的态度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一个学者的视野越是开阔,他的观点就越会谦卑。当一对伟大的历史学家把自己的研究称作“猜测”的时候,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又能从书中读出自己的哪些偏见呢?
我最崇拜的女性经济学家是罗宾逊夫人(Joan Robinson)。罗宾逊夫人说:“学习经济学不是为了获得关于经济问题的一套现成的答案。学习经济学是为了避免受到经济学家的欺骗。”经济学如此,其他学科亦然。我们读书的过程,往往始于猜测,终于偏见。要想避免这种窘境,我们就要学会质疑。应该是伏尔泰说的吧,质疑固然令人不快,但信誓旦旦才更有问题。
每个人读书的目的都不一样。对我来说,读书的唯一目的是理解我们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在十年前,谁要是思考这样的问题,会显得非常愚蠢。我们当年经历的是经济全球化的黄金时代,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我们当然会越来越进步,成为命运的主宰。然而,十年之后再回首,我们才发现,自己当年太简单太天真了。要想理解这个时代,既要学会大胆猜测,也要学会纠正偏见。在纠正偏见之后再次猜测,同时记住,在大胆地猜测之后,我们很可能会陷入新的偏见。时时警惕、时时反省,才能跟真相走得更近一些。
为了理解这个时代,我们必须回顾历史。
人类自称是地球的主宰,历史似乎只是对人类活动的记录,但如果你从太空远眺地球,人类就渺小得根本无法看得见。距离地球再近一些,比如当你坐在飞机上俯瞰大地的时候,就会发现人类仅仅聚居在地球上很小的一块块土地上: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像大地长出来的癣疥。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狂妄地认为人类可以摆脱自然的束缚,但至今为止,地理仍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人类的行为。总有些地方人类无法居住,总有些地方部队无法交战,总有些地方难以形成城市,总有些地方易于遭受灾害。
人类在自然的约束条件下会努力地追求生存。资源的分配也是极其不均的,这种极其偶然的初始资源禀赋无形中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从这一角度来看,人类的历史和整个生物界的进化有异曲同工之妙。生物因资源的稀缺而竞争,人类亦然。正如杜兰特夫妇所言,“自然”未曾认真拜读过《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我们生来就是不自由不平等的。同时追求自由和平等,是一种虚妄:若有无节制的自由,必有不断扩大的不平等;若要人人平等,必然会限制某些人的自由。借着杜兰特夫妇的思路再往前推进一步,不妨认为,制度的演进和基因的变异有着同样的机制。大部分的变异都是盲目的、失败的,正如大部分的变革都是草率的、粗暴的一样,幸存下来的变异只是碰巧得到了自然的青睐。历史中胜利者战胜失败者,也大多充满了偶然性的因素。
为了理解这个时代,我们还要潜入深处,去认识政治和经济。
什么才是最好的政治体制?其实我们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人类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里,最认可的是君主制。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谴责雅典的民主制,因为民主已经使文化颓废、道德堕落。节制被认为是怯懦,傲慢被视为有教养,混乱成了自由,浪费变成慷慨。老师害怕学生,学生轻视老师。民主藐视权威,只要稍加约束就变得大发雷霆。真正的民主制度要想确立起来是非常难的。之所以难,不在于确立一种体制,而在于改造一国国民。斯多葛学派的哲人说:“你切莫只因为无知的数量巨大而崇拜它。”但是,我们怎能不崇拜它呢?对大众的无知,必须保持足够的敬畏。
什么才是最好的经济体制?其实我们也没有明确的答案。我们曾经以为自己经历过的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浩荡洪流,但退一步来看,经济全球化的黄金时代不过只有20多年,也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20年不过弹指一瞬间。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期,曾经出现过第一次经济全球化。那一次经济全球化,在很多方面并不逊色于20世纪末期的这一次经济全球化。那时候的人们曾经像我们一样乐观,他们认为社会将不断进步,和平将永远降临。谁又能想到,历史的列车从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的车站出发,最后却开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在政治和经济的背后,潜伏的都是人性。人是一种群居动物,而群居动物易于对内团结、对外仇视。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们会压抑自己的排外天性,而到了经济衰退时期,人们就会变得更加极端、暴躁和嫉恨。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无时不有。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Thomas Piketty)预言,如果收入不平等程度继续扩大,21世纪将会重蹈19世纪的覆辙,而19世纪是一个社会动荡、不断革命的年代。
为了理解这个时代,我们最好再保留一点点对道德和信仰的温情。
由于人必须生活在人群之中,这就有了社会,也就有了规范社会的宗教和道德。不同时代的道德会有极大的差异,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道德,都必须有道德:贞操可以是一种道德,性开放也可以是一种道德;杀人可以是一种道德,护生也可以是一种道德。道德是一种规范社会行为的工具,是一个社会里人人必须穿上的内裤。
宗教是另一种对社会行为的规范。拿破仑曾经说,宗教的作用就是使穷人不会再去谋害富人。出于感激,统治者会和祭司分享税收,会给寺庙赏赐土地。虽然,即使在宗教盛行的时候,也没有阻挡社会中的腐败和堕落,而且宗教本身也经常会趋向腐败和堕落,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下一次瘟疫、下一场战争、下一回灾难过后,宗教又会浴火重生。
我们唯一能够预知的,就是未来是不可预知的。我们唯一能够做好准备的,就是在台风中找到自己的台风眼。就像美国歌手布兰迪·卡莉(Brandi Carlile)在她的一首歌《眼》里唱的:“你可以在飓风中起舞,只要站在风眼里。”人总是在寻求合作,在合作中,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庇护所。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是被连根拔起,然后又随风飘撒,撒到哪里算哪里的。或许,正是在这种不确定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传统、家庭和友情才更加渴望。
最后,再和各位读者交流一下我的读书心得。我读书的速度算比较快的,一年大概读三四百本书,读书的范围也很杂,我自称是个职业读书选手。
有的朋友问我,你怎么读得这么快呢?这个问题问错了。读书快慢并不重要,因为每个人的读书风格不一样,习惯不一样,读的书难易程度不一样,所以速度自然有快有慢。盲目追求读书的速度,往往欲速则不达。著名电影导演伍迪·艾伦曾经讲过一个笑话:他去上了个速读班,学会了十分钟内读完《安娜·卡列尼娜》,别人问他,都有什么收获啊?他说,我知道这是一本关于俄国人的书。
唐朝诗人裴迪写过一首诗:“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我们可能读书快,也可能读书慢,可能读得多,也可能读得少,可能读得广,也可能读得精,都是可以的,但你一定要有所感动,有所触动,才不枉此行。
读书的秘诀在于,要学会“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什么是“我注六经”?你读书就是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你读完了一本书也只是给别人的思想做了注释。什么叫“六经注我”?就是在读书的时候要把别人的思想变成我的思想,万物齐备于我,陶冶出来自己的眼光,修炼出来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想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放弃“拜书教”。大多数读者没有自己写过书,因此本能地会对写书的人心存敬畏。我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你,写书其实就是个体力活,而且是个遗憾的艺术,没有一本书是完美的、毫无错误的。你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和作者平起平坐的地位。一本书的意义,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的,读书不是听讲,而是对话。
职业读书选手和业余读书选手的区别在哪里?在于能否忍受枯燥。读书似乎是一件很优雅的事情:你在午后暖暖的阳光里信手翻开一本新书,旁边还有一杯香茶。职业读书选手不是这样读书的。职业读书选手就像是矿工在地下挖煤,挖不出煤,就不能出矿井。你要逼着自己去思考,去和作者争论,做笔记,写书评。不动笔墨不读书,空闲时间必读书,这才是职业读书选手。
读书这件事,其实也就是那么一回事。读书有点像跑步。乍看跑步没有什么诀窍,无非就是撒丫子跑呗。但热爱跑步的朋友会告诉你,跑步也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姿势不对,训练的方式不对,很可能反受其害,把自己跑伤。在很多人看起来,跑步是最枯燥的运动,但是热爱跑步的朋友还会告诉你,跑步是会上瘾的。读书也是一样的,看起来简单,却有诀窍,看起来枯燥,却容易上瘾。
收在这本文集里的,是我在过去几年写的一些书评,还有几篇其他的游戏文字。这是我在中信出版社出的第三本随笔集了。这本书的主题看似分散,其实殊途同归。我们读书,不过是在更有意识地寻根,更主动、积极地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只要我们找到自己的“部落”,部落成员之间能够互相信任,外边的世界再乱,你的内心都会更加平静。我希望我和我的读者一起,能够坚守一个小小的有价值观的“部落”。
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在公众号后台回复C048或书名,会自动弹出下载地址,即可一键免费下载电子版学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