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2《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读书笔记(读后感)(思维导图)
为阅读而创,为热爱分享,每天早8点,阅读者的橙C早餐。请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或czdsxz)。
《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3个步骤,让你学会深度思考和表达自我
这个世界上,不会思考、不愿思考的人多的是。正如,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中所说,日本的新一代,正在逐渐步入“低智商社会”,他们读的书越来越幼稚,对各种谣言丝毫不加思考,很容易遭到媒体的操纵,得过且过、毫无斗志......这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大部分的人?许多人每天下班或放学后,就一头扎进网络世界里。在泛滥信息的冲击下,我们每天有吃不完的“瓜”。我们随着网络大军加入观战浪潮,评论转发。谁知第二天来个反转,瞬间被打脸。我们好像逐渐变得乏味、麻木、心灵疲惫、言语粗糙、思想匮乏。这是大众驱之?还是自我使之?
其实,问题还是在我们自己身上,是因为自己思考不够深刻,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建立自己表达意见的系统。TED人气讲师,日本作家狩野未希根据哈佛大学提倡的自我意见建立法则和批判性思考,结合具体案例写下了《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一书。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读完之后才发现,其实,学会独立思考,三步就够了。
1 深度思考,从辨别“意见”和“事实”开始
在这个网络发达,人人都是自己代言人的时代,因某些人的武断意见而造成的伤害到底有多少?我相信,每个人或许都能枚举一二。为什么会频繁地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这是因为,我们经常把“意见”错当作“事实”。当每个人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便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不知情者把他人的“意见”当作了“事实”。这些连锁反应的后果就是,产生了许多因不真实信息而受害的人。我们常说“有图有真相”。可是,在这样一个PS和视频剪辑盛行的时代,我们真的敢相信所谓的真相吗?许多人所秉持的意见就一定是真相吗?眼听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你所能看到的、所听到的,真的不一定就是事实,而真相却有可能在我们忽视的背后。
很多人的盲目跟风,可能无形中已将一条鲜活的生命推入了万丈深渊,让它不复存在。很多人所谓的事实,也不只过是由无数人堆积而成的片面意见而已。在我们没有真正了解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时,不盲目跟从他人意见,不随意发表自我意见,是我们待人处事最大的温柔,也是最大的慈悲。不懂,莫说,若懂,请惜。
自以为是的了解,盲目的跟从,是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东西。正如村上春树在小说《沉默》里说的:我真正害怕的,是那些毫无批判地接受和全盘相信别人说法的人们。是那些自己不制造也不理解什么,而一味随着别人听起来顺耳的、容易接受的意见之鼓点集体起舞的人们。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深入理解,辨别“事实”和“意见”,不盲目被他人左右呢?
狩野未希博士说,“事实”是通过证据可以证明的事物,重要的并不是“谁”说的意见,而是那个意见说了“什么”。不管是专家还是普通人,只要有坚实根据的意见,就可以视为合理。我们必须从平时开始就注意“很像事实的事”有没有证据,面对“可能是事实的事”,不要停止了自己的思考。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我们眼中的世界,却不一定是真实的世界。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或许才是事实。所以,多一份警惕,多一份思考。看到别人的意见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挖掘下背后隐藏的信息和背景,利己也利他。
2 深度思考,要懂得建立自我意见表达体系
在了解了“事实”和“意见”之后,我们真正的思考就已经开始了。接下来,就是要建立自我意见表达体系了。懂得独立思考的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意见表达体系。《奇葩说》里,李诞和傅首尔段子式的表达,令人忍俊不禁;詹青云和黄执中冷静式的陈述,让人肃然起敬。不管他们采取何种表达方式,在背后支撑他们的,都源自他们的思考。因为思考,脑子里才有那些源源不断的点子,才能将自己的意见系统地表达出来。我们如何才能像他们一样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有效表达自己的意见呢?
《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精英们都在学的自我意见建立法》给人们提供了建立自己意见的三个步骤,或许我们能从中学习一二:
· 1.确认自己对一件事情的理解程度
· 2.调查感到疑问的部分,以及想知道的部分
· 3.持有自己的意见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网络时代,微博、知乎、公众号等各类地方的信息参差不齐,观点鱼龙混杂,我们也因此迷失了自我,听不见自己的声音。记得泰国的一则公益广告里,开篇讲的是一个凶狠的“包租婆”样的人,把自己租场上卖肉摊贩的秤给砸了,那一瞬间被路人拍下,上传到网上。“包租婆”也因此受尽指责和批评。可后来,视频出现了反转。原来,“包租婆”是因为发现商贩用缺斤少两的秤做生意,警告过多次,商贩依然无动于衷,她才动了怒,而并非在欺负人。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也很多呢?可是,这就是我们生活里的常态。每当有热点事件爆出时,就有很多人被一些自媒体煽动情绪。哪怕他们只看到冰山一角,却纷纷“笔诛口伐”,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可是,他们却从未想过自己的盲目跟风会给当事人带来怎样的伤害。
这种缺乏深度思考,缺乏探究的自我意见表达,体现了自己无知的同时,也给别人造成了困扰甚至伤害。在这个真假信息充斥的世界里,不盲目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跟风评价一个人的过错,已经是做人最大的慈悲。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先去了解事情原态,判断出何为“事实”,何为“意见”。经过自我思考和琢磨,再形成自己的意见。这样,对自己和他人,都是最大的负责。
3 换位思考,是一个人最高级的技能
有了自己的意见表达系统后,我们还得学会换位思考。《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
世上有无数种“立场”,而且各个立场都有各自的感受、考虑和理由。感受、考虑和理由不同,即使面对相同的事,看法和解读的方法也不一样。有时候,因为自身的经历,只看到一件事的一部分,有时虽然看到了,却误以为“没看到”。总之,各个立场下解读同一件事时最大的特征就是会有“偏见”。
的确,对同一件事情的“偏见”是与生俱来的,很多时候,这世上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不过是看问题的立场不一,答案不同而已。而如果我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那么,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也永远不可能全面地认识一个问题。换位思考,是一个人最高级的技能。
网上有这样一段话,让我更加意识到了换位思考的必要:
你有一个儿媳,你嫌儿媳不懂事;你有一个女儿,你希望她掌管婆家大权;
你开车时讨厌行人,你走路时讨厌车;
你打工时觉得老板太强势太抠门,你当老板后觉得员工太没责任心没执行力;
你是顾客认为商家太暴利,你是商人觉得顾客太挑剔;
其实我们都没错,只是我们站的位置不同——记得换位思考,你的人生才会更好。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一个人的想法不敢苟同、觉得他的看法不可思议,那是因为,我们从未体会过他人的立场、不理解他的不容易、不清楚他的难处、不明白他的不幸。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我们眼中的糟粕,却也可能是别人一生无法企及的美好。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中的苦与乐?”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吾,焉知吾之苦?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过着我们不曾想过的艰难生活。不懂别人的不易和苦楚,我们又有何资格对他人生活加以评论?就如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晋惠帝无法理解百姓居然会饿死,反而问没有饭为何不吃肉......“何不食肉糜”是我这辈子听过最荒唐的故事,也是最无奈的故事。
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可如果不懂,保持沉默而不给别人造成二次伤害,已是最大的慈悲。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要求我们不仅懂得思考自身,也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问题,将心比心,这是认识别人的一种技能,也是认识自己的一种技能。
学会换位思考,从局外人的视角思考,用“一人辩证法”来反对自己狭隘的看法,我们的视野也会因此广阔。深度思考的能力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世界瞬息万变,学会思考,我们才能让自己不被时代的浪潮拍在沙滩上;学会建立自己的意见表达体系,我们才能像那些令人敬佩的才子佳人一样,侃侃而谈。
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橙子读书小站】(czdsxz),在后台回复B106或书名,会自动弹出下载地址,即可下载电子版学习阅读(提供四种阅读格式,选EPUB或PDF格式即可手机阅读)。